籤手術同意書前 勿忘3大溝通重點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手術同意書本意是建立治療共識,然而當醫療爭議發生時,也可能成爲「是否充分知情同意」的證據,因此提醒民衆簽署手術同意書時有3大重點。(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民衆在進行手術、麻醉或侵入式檢查前,會由醫師提供說明,並簽署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本意是建立治療共識,但當醫療爭議發生時,同意書可能成爲訴訟的證據。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簽署手術同意書時有3大溝通重點。

律師兼醫師吳政航指出,手術說明書與同意書的內容可以幫助病人快速瞭解手術相關知識,也降低醫師口頭說明產生的資訊落差;透過系統性整理的書面資料,醫師也可以更有效率地把資訊提供給病人,達到術前充分溝通。

然而,白紙黑字的手術同意書常在訴訟時成爲醫病間攻防「是否充分知情同意」的證據,反而加深了對立與歧見。因此,如何讓手術同意書發揮真正的溝通作用,吳政航提出3個提醒。

首先,手術內容應與醫師溝通。吳政航表示,手術負最大責任就是主刀醫師,因此最好由主刀醫師跟病人親自說明;病人之後若提出其他問題,主刀醫師沒有時間回覆,可授權由團隊其他醫師告知。這些說明過程均應做記錄。

第二,討論風險及併發症如何處理。吳政航指出,最常見的爭議是手術後發生併發症卻沒有妥適處理,建議醫病雙方術前溝通時,預先討論可能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後續可以做哪些醫療處理,讓病人有心理準備,並能安心跟醫師合作。

第三,病人積極參與醫療決策。吳政航建議,病人的參與應該從疾病的診斷階段就開始,病人不妨主動向醫師瞭解病情診斷的依據、後續要做哪些檢查,可持續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方式的差異,權衡利弊之後再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