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支付 歐盟想讓永續變交易日常

民衆支付習慣朝行動支付轉移。(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10月190期《臺灣銀行家》

過去,我們用數位支付追求快與方便,但現在,歐盟正在重新定義它。讓支付不只關乎個人選擇,更成爲影響環境與社會的關鍵力量。

歐盟在永續金融的制度設計上,始終是全球的領航者。在這股浪潮下,數位支付的定位已超越傳統資金移轉工具。特別是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趨勢的推動下,支付系統被賦予更多公共政策使命,不僅提升金融效率與便利,更被視爲實現氣候責任、促進金融包容與加強治理透明度的重要載體。

當ESG資訊被嵌入支付流程中,不僅提升了企業資訊揭露的透明度,也將永續思維延伸至消費者的日常選擇。換言之,若碳足跡能成爲交易的一部分,讓每一次支付都與綠色誘因相連結,那麼「以支付驅動、資料回饋、制度引導」的設計,便能迴應數位金融時代對「即時監理」與「資訊可驗證」的需求,把支付從金流媒介轉化爲推動永續轉型的制度槓桿。

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洲社會開始反思金融體系過度依賴短期利益與風險集中的結構問題,逐漸形成追求透明、長期導向與社會責任的新共識。2018年,歐盟推出「永續金融行動計劃」(EU Action Plan on Financing Sustainable Growth),並透過「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企業永續揭露指令」(CSRD)等法規,建立了涵蓋資金來源、資訊揭露與治理架構的政策基礎。同時,「支付服務指令」(PSD2/PSD3)、「數位營運韌性法」(DORA)與SEPA即時信用轉帳(SCT Inst)等措施,則爲數位金融與永續支付提供穩固的技術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並未將ESG侷限於資訊揭露,而是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將永續價值直接嵌入資金流動與交易行爲。例如,針對ESG評等活動建立監管框架,要求評等機構在方法論與透明度上遵循統一標準,以提升可信度並降低漂綠風險。在支付端,歐盟也探索導入ESG資訊標籤(Payment Data Tagging)、區塊鏈「綠色交易帳本」(Green Transaction Ledger)以及跨境資料互通機制,使每一筆支付都能成爲驗證企業永續承諾的依據。

進一步來看,歐盟將支付納入治理框架,主要是希望讓政策效果能夠延伸至「交易發生的那一刻」。當交易資料能與永續分類、產品資訊與供應鏈憑證進行對接,監管機關便能在最即時的層面掌握資訊,縮短揭露與監理反應的時差,並讓市場誘因更貼近日常行爲。更重要的是,當支付資料與EU Taxonomy的標準相容,並能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國際規範形成資料互通,跨境貿易與供應鏈金融的合規成本與效率,就能在同一套邏輯下被量化與驗證。換言之,支付不僅是資金流動的介面,也逐漸成爲連結永續治理、企業內部管理與跨境合規的重要橋樑,讓金融運作與公共政策之間有了更緊密的銜接。

這些設計不只是技術堆疊,而是制度邏輯的重構。當支付紀錄從單純的金融數據,轉化爲企業永續行動的即時佐證時,支付本身便成爲治理工具,既能提升透明度,也能有效降低漂綠風險,展現歐盟將永續價值落實於日常金融運作的決心。(作者爲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暨財務金融學系特聘教授)全文請見190期《臺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