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養出一個道德感太強的孩子

被老師微信通知女兒中午要留堂時,我急匆匆請了假就往學校趕。

老師說,女兒留堂是因爲要補昨天的作業,我難以置信。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女兒一直自覺自律,怎麼可能不寫作業?

然而,我萬萬沒有想到:女兒竟然有兩科的作業都沒做!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好說歹說,女兒才告訴我:

“我昨天把珍藏的筆記本帶學校時,被同桌看上,要了去,我心裡難過,放學時就去打了會球。

回家時,值日的同學叫我幫忙掃地,我不好拒絕,所以就錯過了小區的樓巴,走路回家的。

所以就導致後面不夠時間寫作業,我就想着今早在學校趕,結果後桌男同學一直拿筆戳我,不讓我寫……”

我聽完氣得不行:

“你明明很喜歡那筆記本,不想給就拒絕啊,同學戳你,你幹嘛不說他?還有,我叮囑你多少次了,錯過樓吧,一定找老師或保安打電話給我!”

經過一番追問,我這才瞭解清楚,女兒這是“道德感”太強了。

因爲怕被說“小氣”,“自私”,她總是很難拒絕別人,哪怕是自己心愛的東西;

因爲想成爲“好孩子”,她總是善良地去體貼、包容、幫助別人;

因爲怕麻煩人,她遇事總是想着自己去解決,去消化。

不禁想起羅翔老師說的:“道德感太強是一種束縛,委屈傷害自己卻成全別人。”

道德感太強的孩子,看着善良、懂事、貼心,卻很難讓自己安心。

因爲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外界的眼光,他們很容易在人際中吃虧,在內耗、焦慮和自我壓抑中失去自我。

所以一番思考後,我決定和女兒好好聊聊,告訴她下面這6句話。

爲她的溫良添點鋒芒,給她的成長加點力量。

分享,是把多餘的給別人

孩子,養蜂爺爺曾跟我們說過,他們採蜜時有一項原則:

採蜜前,必須先確保蜂箱裡有充足的蜂蜜儲備,用以餵養蜜蜂。

當蜂蜜不足時,他們寧肯不售賣,也要保障小蜜蜂的需求。

因爲蜜蜂能夠健康地生存與繁衍,才能持續爲他帶來更多的蜂蜜。

孩子,分享的道理也是如此,要先確保自己的需求和幸福。

比如,你有一包零食,你不想吃,那可以都分享出去;你喜歡吃,你完全可以吃一大半,給他人一小半;如果你自己都捨不得吃,那也可以收着不分享。

你要記住:

分享,應該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義務。

不要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那樣的行爲是犧牲,而非分享。

真正的分享,一定是源於內心的富足與喜悅。

寬容不等於忍讓

該還擊時就還擊

有人曾在一處公共場所做了個實驗:

在顯眼的位置擺放一盤柿子和一個榴蓮。

結果不到一小時,那些柿子幾乎被過往的行人捏爛了,而榴蓮則完好無損。

而這恰好揭露了人性的兩個真相:

一是,人性總有陰暗的一面,即便你如柿子般無害,也可能會無辜地招來惡意。

二是,人性是欺軟怕硬的,惡意往往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人越軟弱,越容易被欺負。

孩子,媽媽知道你爲人總是寬容大度,總是設身處地的爲人着想,很少與人爭執。

但我希望你在面對別人的侵犯和傷害時,不要一味忍讓,要像榴蓮一樣,勇敢地站出來,讓那些企圖傷害你的人明白,你並非他們可以輕易捏取的“柿子”。

你可以黑臉、憤怒,也可以語言反駁,甚至可以動手攻擊……

只有長出鋒利的尖刺,你的寬容纔有力量,你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敬畏。

善良不是有求必應

你可以拒絕任何人

孩子,在心理學上,有個“得寸進尺效應”:

如果一個人提出小要求被滿足,就可能會逐漸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就像同學讓你幫忙寫一次作業,後來卻變成每天都想要你代勞,甚至考試時想作弊。

如果你總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就會把“好說話”當成理所當然,甚至挑戰你的底線。

媽媽希望你明白:

助人爲樂確實是一種美德,但有求必應反而可能害了自己。

當對方的請求讓你覺得委屈、疲憊、不舒服,或者耽誤了你自己的事,這就是該拒絕的信號。

你可以直接真誠地說“不”,不必爲此而感到內疚。

因爲愛和善良可以免費,但絕不可以廉價。

有所選擇,有所拒絕,你的善良纔會顯得珍貴,你的善意纔會被珍惜,而不是被隨意消耗。

吃虧不一定是福

要勇於爭取自己的權益

孩子,前天聽老師說你要退出小主持人競選時,我挺意外的,因爲你一直都夢想着站在臺上主持一次活動。

但你卻告訴我,與你一起競爭的是你的好朋友,你覺得要謙讓,吃點虧也沒關係,不想把關係弄僵。

但媽媽並不贊同這種想法。

你知道一棵小樹是如何長成參天大樹的嗎?

它從不輕易把陽光和雨水“讓”給周圍的樹木或腳下的雜草。

如果它總是想着“吃虧是福”,把生長的機會拱手相讓,最終只會被其他植物搶奪養分,永遠困在陰暗的角落裡。

禮貌謙讓是修養,但過度退讓是對自己的辜負。

想要把人生過成自己最喜歡的模樣,你一定要學會敢於向上,敢於爭取。

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爲競爭而要求你“吃虧”,更不會因此而疏遠你。相反,他們會與你一起競爭、一起成長,共同追求更好的自己。

獨立

不是獨自硬扛,而是懂得適時求助

我們曾一起讀過“稚子搬石”的故事。

稚子想要搬起院內一塊大石,父親當即鼓勵:“只要你竭盡全力,一定能搬得動!”

可石頭太大,好似有千斤之重。

即使稚子使出了吃奶的勁,仍未搬動分毫。

稚子疲憊不堪,便停下了手中的動作說道:“我已經使出全力了,但還是搬不動。”

其父卻搖搖頭道:“不然,你尚未用盡全力,因爲你沒有讓身旁的我幫你。”

稚子眼前一亮,期盼的出言請求。

最終,在其父的助力下,稚子搬起了重石。

孩子,一直以來,媽媽總是鼓勵你要獨立,少依賴他人,遇事多想辦法,少麻煩人。但今天,媽媽還想補充一點:

靠自己很重要,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會求助,也很重要。

比如,在學校身體不舒服時,一定要去告訴老師;遇到高年級同學欺負,可以團結同學,或向求助老師;你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要找爸媽……

不要害怕麻煩別人,“我能行”是你的勇氣,“我需要幫助”卻是你的智慧。

真正的負責

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尊重

孩子,你知道嗎?在芬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人們排隊等車,恨不得與其他人隔上一米的距離,大家各自看刊物、玩手機或是放空。

即使是朋友結伴出門,也是如此。

在他們看來,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私人空間,不可貿然侵入,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而這一點,恰恰是你需要學習的。

你責任感很強,看到同學犯錯,你會忍不住去糾正;見有人鬧矛盾,你會主動上前調解;聽朋友說髒話,你會出言制止。

但你的好心好意,卻常常引發別人的不滿,就是因爲你過度負責了。

因爲人生就像一場答卷,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課題。

你無需用你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生活,干涉別人的事務。

真正的負責,是管住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堅守自己的立場,不輕易介入別人的因果。

給彼此空間去體驗、去成長,讓自己成爲自己,也讓別人成爲別人。

最後,我想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太陽之所以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光明,是因爲它本身內部就有着驚人的能量和溫度。”

做人也是如此。

一定是先尊重自己的感受,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勇敢地做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足夠的能量去溫暖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所以,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明白:

你要溫良恭儉讓,也要有保護自己權利的堅決,有拒絕不合理要求的勇氣,更要有愛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給別人撐傘,但前提是照顧好自己不被淋溼。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莫過於隨和而不失原則,柔軟而不失棱角,溫良而不失邊界。

點個贊吧,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像太陽一樣,既擁有溫暖他人的“光芒”,也具備保護自己的“鋒芒”,活出精彩而充實的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