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商務部官員建議:臺灣與他國結盟、不要一下就把底牌亮出

▲臺積電遭指控晶片流向華爲,臺積電迴應自2020年9月中就停止供貨給華爲,全力配合美國商務部的調查。(圖/路透)

記者董美琪/綜合報導

前美國商務部資深官員金美英今天表示,臺積電遭指控其晶片流向華爲,可能面臨超過10億美元的罰款。她建議業者應加強KYC(認識自身客戶)和盡職調查,並充分了解美國「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出口管制規定。另外,她建議臺灣或許應該與他國對話建立聯盟,不要獨自面對,參考歐盟、加拿大等經濟體的作法,與其他國家合作,不要一下子就把所有底牌亮出。

根據中央社報導,金美英(Mi-Yong Kim)曾在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保障局(BIS)擔任多項高階職位,今天受國科會轄下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邀請,針對美國出口管制體系的演變發表演講。

她指出,出口管制的傳統目的是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如核武、生化武器、飛彈等。然而,近年來美國愈來愈常將出口管制作爲達成其他政策目標的工具。

金美英提到,現行法規中的技術管制應更加細緻,包括擬定列管技術的參數,如晶片性能等級。此外,臺灣的管制對象應從中國擴展至其他國家,以應對當前局勢。

針對臺積電晶片流向華爲的報導,金美英指出,她無法確認這個消息的真實性,但此類消息已在出口管制圈內流傳一段時間,可能是爲即將公佈的罰鍰做鋪陳。她解釋,在BIS的工作經驗中,若公司符合自願揭露或能證明是無心疏失,罰鍰通常會獲得減免或暫停執行。

若臺積電一案屬實,金美英推論應與FDPR規則有關。根據美國商務部的FDPR規定,若美國境外業者在產品設計、開發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美國技術、軟體,或含有美國技術的材料或設備,且該產品將供應給華爲等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則必須事前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出口許可證。

在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措施時,金美英認爲,臺灣應借鏡歐盟、加拿大等經濟體的作法,與他國對話、建立聯盟,共同應對,不要一下子就把所有底牌亮出。她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傷害他國出口商,也會傷害美國本身,因此臺灣應該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面對這場「美國vs.全世界」的關稅戰。

▼歐盟對美祭出反制關稅。(圖/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