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流光系寧湘
“正式啓動!”
8月20日上午9時30分,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兩地同時按下啓動鍵,正式投產送電。伴隨着輸電的啪啪聲,須臾之間,騰格裡沙漠的獵獵風聲、賀蘭山下的灼灼光焰,便化作三湘大地的萬家燈火,在長江與黃河的波濤間,奏響了跨越千里的能源交響。
(一)
這是一條穿越時空的“能源絲帶”。
它跨越6省(區、市)的廣袤疆域,14次掠過黃河、長江等河流的粼粼波光,9次與高鐵呼嘯擦肩,14次穿越電氣化鐵路的鋼鐵脈絡,36次跨過高速公路的如織車流……
它衝破高海拔重冰區的凜冽寒風,穿過喀斯特溶洞的幽暗深邃,將西北的蒼茫與江南的溫婉,緊緊繫在了一處。
它的背後,是一場破解“供需之困”的雙向奔赴。
電,是湖南的“百年桎梏”:用電量持續走高,電力供應卻長期“捉襟見肘”。以2020年至2021年迎峰度冬期間爲例,湖南電網最高用電負荷再次突破供應極限,湖南不得不採取錯峰、避峰、輪休、讓電、負控限電等措施。
也是在2020年,寧夏將清潔能源產業列入自治區“九個重點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率先提出新建一條以輸送新能源爲主的外送電力大通道,並將此列入自治區“十大工程”,在進一步推動寧夏產業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的同時,爲“能源出塞”尋找“遠方的家”。
國家戰略牽線搭橋,“尋尋覓覓”的兩省區一拍即合!
寧夏人的“攢勁”、擔當與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堅韌相遇,“寧電入湘”工程奇蹟就此起筆。
順着時間脈絡回看來路。
2021年5月,寧夏、湖南兩省區在銀川市召開能源合作座談交流會,共同簽署《能源合作備忘錄》,推動實施寧夏—湖南工程。同年12月24日,這一工程正式納入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並位於國家“十四五”開工建設9條直流工程前列。
2023年5月,寧夏—湖南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覈准,是我國首條獲批的以輸送“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新能源爲主的特高壓輸電通道。
定下的事,馬上幹!一個月後的6月11日,機器的轟鳴聲響徹騰格裡沙漠與湘江之畔,工程正式開工。“從項目動議到覈准開工,僅用兩年多時間,創下了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的最短紀錄!” 全程參與的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志彬感慨道。
“電力天路”,難度可想而知,挑戰無處不在。
1616公里,0.005秒送達,人眨眼一次大約需要0.2秒到0.4秒,電能從寧夏到湖南的時間大約只有眨眼時間的五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極致的速度需要每一個技術操作、每一個細節盡善盡美、萬無一失。
這條線,與“西電東送”已建、在建特高壓線路交叉達11次,規模之大爲國內首次;中寧換流站內,GIS設備安裝需百萬級潔淨度,建設者們築起“五級防塵屏障”,將塵埃隔絕在外;閥廳安裝精度要求達0.1毫米,成千上萬次反覆校準,直到每一個參數都完美契合標準。跨越銀蘭高鐵的放線作業被安排在2024年10月30日0時30分至3時30分的“天窗期”,連續8個“天窗點”,建設者們守在夜色中,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精準操作每一臺設備,仔細檢查每一處細節。清晨,當D2763次高鐵全速通過施工區域,現場所有人懸着的心才終於落下。
今年6月19日,寧夏—湖南工程按期高質量完成雙極低端調試,在夏季用電高峰來臨前形成400萬千瓦送電能力。迎峰度夏期間一直保持300萬千瓦以上的高功率運行,平均輸送功率接近湖南全省負荷的十分之一,累計輸送電量超35億千瓦時。
這股來自寧夏的綠電,及時填補了湖南電力供需的“硬缺口”。
這個超級工程,還形成了一系列“雙八百”特高壓直流標準化成果,包括典型圖紙5500多張,制修訂國際標準1項、行業標準9項、企業標準100項。所有設備實現了國產化製造、一次帶電成功和穩定可靠運行,工程批量應用的全國產換流變閥側套管、大噸位瓷絕緣子等新組件、新材料性能優良,讓國產設備從“有”到“優”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
(二)
“寧電入湘”工程,不僅是一條物理上的電纜,更是一條橫跨1616公里的“能量運河”和“經濟動脈”。
每年360億度的電,對於寧夏和湖南,意義非凡。
對於送端而言,意味着寧夏真正成爲國家級“綠電生產基地”,寧夏的沙漠和戈壁灘從此成了樹上長錢的“能源果園”,每一塊光伏板、每一座風電機,產出的綠電都有了穩定可靠的銷路,不僅解決了“修了電廠、電卻送不出去”的難題,更刺激了未來投資,有效拉動了本地裝備製造、工程建設、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發展,將昔日無人問津的荒漠變成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金礦”。
對於受端湖南而言,這是一條“雪中送炭”的保障路,爲高速奔跑的“製造業巨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麪包”。
以2023年爲例,湖南省全社會用電量突破2200億度,夏季高峰電力缺口巨大,任何一次的拉閘限電,對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世界級產業集羣都是致命打擊。這條線路每年輸送電量約佔湖南年用電量的六分之一,相當於給湖南全省約6600萬人每人配了一個持續供電的“600瓦”超級充電寶,爲“製造業航母羣”配屬了一艘不會枯竭的“綜合補給艦”,不僅點亮了千家萬戶的燈,更直接爲工廠的機器、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地鐵的牽引電機注入強勁動力,確保了生產線的連續運轉,維護了湖南乃至國家重要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也是這條線,可以使湖南一次性減少燃煤消耗約12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3200萬噸,相當於爲三湘大地種下了超過20億棵大樹,爲三湘大地換來了更多藍天白雲,進一步邁進“雙碳”時代。
風從塞上起,光向湘江去。
在重塑我國能源格局的征程中,以“寧電入湘”爲代表作的能源出塞,值得濃墨重彩的書寫!(記者 楊嘉琪 馬曉芳 週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