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艦長呂禮詩受《環球時報》專訪:出席活動是表達中國人對先輩的悼念
▲海軍前新江艦長呂禮詩接受陸媒訪問。(圖/翻攝環球時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赴北京觀看大陸「九三閱兵」的前艦長呂禮詩6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表達出席閱兵的深層想法和對大陸軍武裝備的個人看法。呂禮詩受訪時強調,活動並非「用槍桿子來紀念」,「大陸通過這樣的活動,告慰抗日戰爭14年中爲國家流血流汗、甚至犧牲生命的前輩,他們當初對於國家的付出,山河記得,我們也記得。這也是我決定參加紀念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呂禮詩表示,現在的作戰形態、如何建立新質戰鬥力,是本次前往觀看閱兵時最感興趣的一環,「九三閱兵展示的信息作戰羣部分,它又分成網絡空間部隊方隊和信息支援部隊方隊。從各種天線和已經列裝部隊的裝備,我們可以看到解放軍對多域甚至全域戰爭所進行的準備,所謂全域,指的是陸海空、空間、網絡和電磁頻譜。」
▲解放軍鷹擊系列飛彈。(圖/翻攝 央視)
呂禮詩認爲,「信息支援部隊和網絡作戰部隊,纔是現代戰爭真正的作戰核心,即如何通過這些裝備,爭取到相對的資訊優勢。我們能在交戰中掌握較爲完整的信息,讓戰爭的迷霧瀰漫在對方的戰場,讓對手不能完全瞭解實際交戰狀況,從而處於捱打局面。」
讓呂禮詩感到訝異的是,這一次閱兵幾乎把所有的型號(鷹擊系列)都補上,此前其實是我們瞭解的太少,「現在的作戰是體系化作戰,從九三閱兵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解放軍載人裝備的體系化,還看到無人裝備的體系化,甚至連無人機都已進入第六代,反觀臺灣社會,發展了多年的騰雲無人機,到現在爲止都沒有辦法列裝部隊,所以,臺灣要實事求是,不要自我欺騙。」
呂禮詩提到,閱兵展示的不少裝備,射程都超過1.2萬公里,「應對臺灣,怎麼會用上這些裝備呢?」他強調,這不是威懾臺灣,相反是大陸追求和平的象徵,追求和平就要準備戰爭,「閱兵展示的裝備,就是告訴霸權國家、軍國主義或法西斯國家,中國的國力足以確保現在的經濟成果,中國已經不是19世紀40年代的那個中國,徹底斷了他們的野心。從這個角度講,這些裝備不是針對臺灣使用的。」
呂禮詩指出,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中國一直要求收回被《馬關條約》割讓出去的臺灣和澎湖列島,「如果沒有抗戰勝利,臺灣現在還是殖民地,臺灣人還在過着亡國奴的日子,所以,臺灣光復和中國抗戰是密切相連的。如果沒有抗戰勝利,臺灣就無法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