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有人生計劃 後半生呢?今年臺灣一半人超過45歲迎「新盛年」
人生什麼時候最不快樂? 大約四十五歲,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全球共通的生命曲線。( 圖 / Dreamstime / 典匠影像 )
你知道,人生什麼時候最不快樂嗎?
大約四十五歲。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全球共通的生命曲線。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布蘭奇洛爾(David Blanchflower)發現,人的幸福感會隨年齡走出U型曲線,谷底正好落在四十八.三歲。日本內閣府調查也印證:四十歲到六十四歲族羣的生活滿意度,像下墜的滑梯。這不是錯覺,而是數據現實。
現在,臺灣也來到這個集體轉折點。
千萬中年人幸福感危機:工時、憂鬱皆升,成社會警訊
內政部推估,二○二五年,臺灣四十五歲以上人口將突破總人口數一半。換句話說,有超過一千一百萬人同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前半生,我們有讀書、就業、婚姻的計劃,但有多少人,曾認真安排過自己四十五歲之後的路?
根據勞動部二○二三年的調查,臺灣四十五至五十四歲勞工的工時,普遍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更嚴峻的是,衛福部資料指出,四十一歲至六十五歲的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比十年前增加了三成以上。這不只是個人的低潮,而是社會級的警訊。
但,四十五歲,不該是人生走下坡的時刻。
四位國際人物轉型力量:如企業雙軌模式,力抗「不變」
這個年紀,該是生命中最盛放的季節,不是天真浪漫的初綻,而是帶着半生傷痕、智慧、夢想,像一株經過嚴冬仍執着向陽的花,飽滿而壯麗的盛放。
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是「變老」,而是「不變」。
國際上,已有人證明,下半場能活得比上半場更好,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次商周採訪四位轉型贏家:
新加坡的「廁所先生」沈銳華,從商人轉公益,讓他成爲Apple TV紀錄片的主角;美國企業家奇普康利,五十二歲加入Airbnb,把舊經驗變成新創科技公司的養分;日本藝人伊藤麻衣子,四十五歲重返校園,成爲機器人發明家,如今站上大學講臺;韓國新聞人徐明淑,協助開發全球數十條步道,走出全新人生。
他們如同企業做雙軌轉型一樣,有四點跟大家很不同。
關鍵秘訣1:
不靠剩餘價值,
而是重新設定目標,做出大轉型
關鍵秘訣2:
轉型要雙軌,
優化舊專業、打開新能力
關鍵秘訣3:
不當倚老賣老的長者,
而是轉向引路人的角色
關鍵秘訣4:
不等到退休才轉型,
而是在高峰就準備下一段冒險
過去的一切,不是包袱,而是「養分」。
這正是「新盛年」精神,在枝幹最粗壯、根系最深廣時,開出生命裡最盛放的花。
臺灣少子、高齡新分水嶺:趁早爲你的第二人生鋪路!
二○二五年,對臺灣來說,不只是人口結構的分水嶺,更是國家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的起點。
一千一百萬人如果可以趁早寫好新人生大企畫,用轉型的心態去準備四十五歲之後的人生,結局會很不同。
改變,可以是一個興趣、一堂課程,也可以是企業、政府鬆開框架,爲這羣準備盛放的人鋪路。
幸福,從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盛年,不問年齡,只問有沒有行動的勇氣。
四十五歲,不是凋零的開始,
四十五歲,是人生新盛年起點。
現在,就是開始的最好時刻。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9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