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同比增3.5% 集成電路、船舶、汽車出口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8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今年前7個月外貿數據。

據統計,2025年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3.5%。其中,出口15.31萬億元,增長7.3%;進口10.39萬億元,下降1.6%,但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1個百分點。

對於今年前7個月外貿表現,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積極作爲、攻堅克難,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7月當月,我國進出口增速進一步加快,出口、進口都保持增長。

集成電路出口增逾21%

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前7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9.18萬億元,增長9.3%,佔出口總值的6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今年以來,以集成電路、汽車、船舶等爲代表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顯著高於外貿整體增速。比如,前7個月,集成電路出口同比增長21.8%,船舶出口同比增長16.8%,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0.9%,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從更長時間跨度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儘管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多項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呈現先降後升的趨勢,近期增長勢頭強勁。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這是產能擴大和競爭力提升同時作用的結果。兩三年之前,拉動出口增速最快的產品是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鋰電池等。去年以來,船舶、半導體以及和芯片相關的產品出口形成規模。“在全球AI產業互相追趕的時代,國際市場對半導體的需求處於上升階段。”

“我國外貿的產品結構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科技產品處於強勢發展階段。”霍建國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在美國出臺加徵關稅政策的背景下,中國外貿企業通過高科技產品打開了市場,進一步拓展對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佔有率。

部分勞密產品出口承壓

在高科技產品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正逐步下降,部分勞密產品出口甚至經歷了“過山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2024年前2個月,塑料、箱包、紡織、玩具、傢俱等主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然而,今年一季度,上述產品出口幾乎全部邁入“負增長時代”。

這一升一降背後反映出中國外貿怎樣的變化?

霍建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總體來看,今年前7個月外貿數據是不錯的,延續了5~6月份的增長態勢。“但我們也看到,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面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加工出口的模式越走越窄,與東南亞許多國家處於同質競爭的狀態,勞密產品從拓展市場的角度看壓力比較大。”

“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疊加東南亞的低成本競爭,對我國勞密產品出口具有一定擠壓作用。”霍建國進一步向記者表示,這種趨勢短期內不太容易扭轉。從行業角度看,亟需積極爭取產品升級和提升附加值。

在市場多元化的帶動下,歐盟、日本等非美髮達經濟體市場,以及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正接力“託舉”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成爲拉動下半年出口增長的正向動能。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提升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放緩,背後反映出我國外貿主動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尤其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產品由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當然,未來勞密產品出口並非沒有空間,因爲紡織服裝、傢俱等產品也有技術含量和品牌含量,建議通過產品升級和品牌賦能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