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社融破23萬億元,信貸“小月”數據波動原因何在?
7月是傳統信貸小月,但其數據表現依然被市場格外關注。
8月13日,央行發佈最新金融數據,7月M2增速加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保持較高水平。2025年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比上月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111.06萬億元,同比增長5.6%,比上月高1個百分點。
社會融資規模方面,截至7月末,社融存量爲43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0%,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增量爲1.13萬億元,同比多增3613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瞭解,7月信貸數據波動的背後是季節性因素、政策調整與結構優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數據波動與時間窗口密切相關:6月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前,部分機構存在“衝時點”調整信貸投放節奏的情況;此外,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影響顯著,還原後7月貸款同比增速接近8%,仍處較高水平。
從整體看,2025年前7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23.99萬億元,同比多增5.12萬億元。市場權威專家認爲,當前宏觀政策注重協同發力,政府部門加槓桿與實體部門穩槓桿相結合,助力經濟循環順暢,爲信貸需求增長提供保障。從長遠看,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充分發揮財政乘數效應拉動總需求,有助於讓經濟更好“動起來”。
金融數據波動有季節因素
6、7月信貸數據波動,與金融機構上半年報表披露和實體企業結算窗口期有很大關係。
市場權威專家表示,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這種“衝時點”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現,從經營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這種階段性的資金流動高峰也會反映在信貸數據上。
專家建議,觀察6、7月份金融數據時,可考慮將兩個月的數據合併起來綜合分析,剔除季節性和外部衝擊因素的擾動。
實際上,在半年末、年末等重要時點,經濟金融數據經常會因爲各種原因波動加大,同時,數據也會受到暫時性的外生衝擊因素擾動。
比如,美國經濟上半年受關稅政策衝擊波動明顯,雖然二季度GDP環比折年率爲3%,一季度卻下降0.5%,上半年實際只增長1.9%,較2024年2.8%的增速回落0.9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對貸款數據影響較大,也是7月信貸數據波動明顯的原因之一。還原相關影響後,7月人民幣貸款增速仍明顯高於GDP增速。
有研究估計,截至目前,用於化債的再融資專項債已置換貸款2.6萬億元,約影響貸款增速1個百分點左右,還原化債影響後,7月貸款同比增速接近8%,仍然是一個不低的水平。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關注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與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沒有對貸款提出具體要求,且將社會融資規模前置,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從餘額增速看,7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仍明顯高於名義經濟增速,反映了一段時間以來,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是穩固的。
“觀察貸款數據不能只看當月增量或環比變化,還應從貸款的累計增量、餘額增速等維度綜合分析。”上述權威專家說。
新發放貸款是一個流量指標,反映的是當期銀行實際發放和回收的情況。“如果一段時期內,貸款發放量很大,同時回收量也很大,最終從貸款餘額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其實是充分滿足的。”該權威專家解釋稱,從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實踐來看,貸款餘額增速到一定階段後會趨於穩定,但存量貸款滾動續作,貸款發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標並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均能有效滿足。
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信貸結構也作出相應增減調整,即分析信貸增長不宜僅關注“量”,還要重視信貸擴張的“質”。
今年以來,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安排不斷完善,統計制度進一步明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牽引帶動作用持續增強,金融機構支持重點領域的能力和意願不斷提升,效果也持續顯現。
以7月爲例,信貸結構出現不少亮點。第一財經從央行獲悉,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結構上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貨幣、財政協同發力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的總體基調是更加積極有爲,各種宏觀政策明顯靠前發力,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了政府債券發行節奏,“兩重”“兩新”政策也在加力擴圍。
上半年,政府債券累計發行13.3萬億元,其中,國債發行7.89萬億元,同比增長36%;2萬億元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地方專項債額度發行了約1.8萬億元。在政策合力帶動下,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保持較高增速。
業內專家認爲,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下半年宏觀政策還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國內經濟循環有望更加順暢,經濟持續回升和有效信貸需求合理增長是有保障的。
仍需注意的是,當前經濟仍面臨內外部挑戰。專家分析指出,政府債券快發多發,實質是政府加槓桿、企業和居民穩槓桿,是加大逆週期調節、減輕實體部門債務負擔的合理優化之舉,也有利於宏觀槓桿率的結構優化。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今年以來,政府部門槓桿率同比提高9個百分點至65.3%。同期,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槓桿率相對穩定,分別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略降0.7個百分點。
在市場看來,政府部門信用等級較高,融資成本通常明顯低於企業和居民,政府發債擴容提速能夠在擴大需求、支撐經濟的同時,降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減輕實體經濟的債務負擔,爲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上述權威專家表示,從長遠看,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充分發揮財政乘數效應拉動總需求,有助於讓經濟更好“動起來”,進而撬動增量信貸需求,促進財政、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一石多鳥”效應正加快顯現。同時,完善地方債務管理,加快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撬動破解“三角債”“連環債”,暢通了經營主體的資金循環,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