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噴碳成本 首季財報見真章

今年首季財報將納入碳費,呈現對企業的實質影響。(本報資料照片)

碳費預計在2026年開始徵收,目前除了302家排碳大戶以及金管會指定的1800家上市櫃公司需要碳盤查外,另新增約500家單一場所碳排超過5000噸的醫院學校、超商等企業都是碳盤查對象,臺積電今年則是目標排碳零成長,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今年首季財報將納入碳費,呈現對企業的實質影響。

環境部日前公佈2030年的減碳目標上看30%,不過環團指出,2021、2022年的減碳進度嚴重落後,應該要有加速改善方案,環境部則表示,因再生能源發展時程晚了1年,2025年臺灣減碳幅度約爲7至8%,難以達成10%目標。

全臺的減碳階段性目標難以達成,但企業爲因應2026年開始徵收的碳費持續積極部署,其中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將今年列爲排碳零成長元年,除自我減碳外,也要求供應鏈同步,預計在2026年提出符合科學基礎碳目標(SBT)要求的減碳目標。

因此臺積電將減碳績效列爲選商標準,並從去年開始提供減碳補助方案,獎金達8400萬元,以提高供應商的減碳意願,去年有26家供應商通過評選,也帶動減碳投資金額55億元。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臺積電減碳零成長的目標,產生示範作用,樹立產業標竿,並提到明年開始徵收的碳費,今年就會開始計算排放量,第1季的財報就會將碳費估列入帳,屆時就會看到碳費對於企業的實質影響。

田建中表示,除碳費徵收外,今年也開始總量管制以及排放交易制度(ETS)的試行,預計在2027至2028年碳費及總量管制雙軌制上路,不過該制度並非各產業齊頭式平等,而是會設定不同的標準。

針對川普對於減碳不以爲然,田建中認爲,目前美國科技巨頭仍持續在減碳,其中蘋果的Apple Watch、iPad Mini已經達到碳中和,且大多產品都由臺灣代工,因此臺灣的相關供應鏈仍需持續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