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價值浮現!臺股前20大外資股東 逾半投資中小型股

▲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圖/寬量國際提供)

記者巫彩蓮/臺北報導

寬量國際(QIC)與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共同主辦「迎接證交所提升企業價值計劃:連結股東價值與ESG」線上研討會,QIC創辦人暨執行長李鴻基指出,在臺灣前20大外資股東中,投資臺灣公司家數平均達300家,而市值超過20億美元的中大型股不到150家,顯示外資並非只投資大型股,也會佈局市值較小的公司,如何精準對標投資人、清楚論述長期策略並展現股東價值,是企業提升股東價值關鍵。

李鴻基表示,證交所推出的提升企業價值計劃,與QIC過去十餘年推動的「創造長期股權價值」方向一致,目前已有120家上市櫃公司公佈計劃。他指出,股東價值除了來自營收與獲利,也受資產負債表管理、ESG、投資人溝通、股利與回購政策及市場流動性影響。然而,目前僅約20%的臺灣企業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高於資金成本(WACC),顯示資本效率仍有進步空間。

標普全球(S&P Global)Sustainable1總監鍾柏永指出,臺灣企業在永續領域表現亮眼,2025年共有69家入選《標普全球永續年鑑》,數量高居全球第二。CSA評比的價值在於其廣度、深度與可比性,能協助投資人更精準地評估企業長期價值。

此外,鍾柏永也同時提醒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指出雖多數企業認知其重要性,但僅約一半訂有「供應商準則」,更只有9%的公司會排除不合規供應商,顯示評估與採購決策間存在落差。他強調,若供應鏈失誤,將帶來嚴重聲譽與財務風險,建立系統化盡職調查與管理流程是確保長期價值的必要措施。

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永續投資副總監張庭瑋表示, ESG已成爲投資流程的「常規業務」。富達透過自有的前瞻性ESG評級系統,評估企業管理層應對重大議題的能力與策略思維。她強調,公司治理(G)是ESG的根本,也是創造長期股東價值的核心,富達將透過議合與投票履行受託責任,特別關注公司治理、氣候變遷及毀林管理等議題。她指出,臺灣企業的ESG揭露已在亞太區領先,但在與投資人互動時,應更着重於未來策略與藍圖,而非僅回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