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作16歲」成年禮 臺南首次串聯6廟宇
臺南市民政局21日串聯6家廟宇宣傳今年作16歲鑽轎底活動。(程炳璋攝)
七夕作16歲是臺南市特有成年禮,往年中西區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施姓大宗祠、東區關帝殿、北區西來庵與安平區開臺天后宮都有各自儀式活動,臺南市民政局今年串聯6間廟宇宣傳,依各家特色提供家長選擇鑽七孃媽亭。
臺南市早期童工僅能領半薪,家長透過作16歲儀式,昭告家中小孩已長大成人,工資可轉爲全薪,隨着臺灣社會少子化,家中小孩成長更受家長重視,活動延續成臺南特有的成年禮,每到七夕前,家長都會慎重帶小孩到廟中參與鑽七孃媽轎底,鑽過後象徵「出鳥母間」。
臺南市每年七夕有6家宮廟舉辦作16歲儀式,過去一直各擁信徒、自辦活動,臺南市政府今年串聯6間廟宇宣傳,家長可到各家宮廟官網參考特色,帶小孩歡喜「轉大人」。
中西區開隆宮是臺南唯一主祀七孃媽的廟宇,每到七夕時節人潮洶涌,廟方結合狀元騎馬遶境,讓小孩打扮古裝騎馬上街,是最吸睛的作16歲活動。
東區關帝廳融合七孃媽與關聖帝君忠義精神,透過祭祀、換成年服儀式,象徵青年自立。臨水夫人媽廟有全木雕的教母亭,展現莊嚴文化傳承。西來庵爲學生撰寫疏文朗讀,爲學業祈福的儀式深受家長青睞。施姓大宗祠嚴守古禮,強調宗族文化與公益精神。
安平開臺天后宮儀式包含參拜媽祖、跪奉茶謝親恩、走花道、射箭、擲壺傳統文化體驗,象徵稚子成人,並安排搭乘遊艇遊覽水景公園,活動豐富。每年都是臺南市政府選定主辦的廟宇,今年活動預計8月24日展開。
臺南市民政局表示,臺南市是衆神之都,今年首次串聯6廟一起宣揚城市特有的16歲成年禮,年輕世代能夠體驗臺南獨特的歷史記憶,透過活動理解成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