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買文具都看「這本」 那些年一起郵購的回憶
來源:聯合報\1992-08-28\16版\都會掃描
你曾經和國小同學在課堂上傳閱着郵購型錄,討論要購買哪一項小文具嗎?當「揪團者」帶着一本花花綠綠的雜誌型錄出現,裡頭有着購買香香豆、護貝小卡、貼紙和各樣文具的期待,學生們物色好品項後便迫不急待在白紙上進行統計,接着跑郵局劃撥、等待可愛小物寄達後再四處分送。
「郵購」是20、30年前最新潮的購物型式,不單是校園盛行看郵購目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企業嘗試移植歐美經驗,希望透過非實體文宣和無店鋪銷售法創建新市場,新光百貨和三商都曾經踏足其中。
推行郵購的理由包含省時方便、節省開店租金實體成本,當時報章雜誌更提到「交通條件惡劣」是推動購物新形態的原因之一;但由於臺灣交通逐漸便利、店舖可即性高,再加上非實體交易難免有誠信之虞,郵購在當時受到不少挑戰,便逐漸隱沒在歷史洪流中,成爲特定年代纔有的共通記憶。
幾十年過後,轉爲實體市場面臨網路購物的挑戰,網路購物繼承當年郵購推行時的優點與初衷,選擇性、透明度與物流速度又比以往更加便捷,甚至在疫情時代促成非實體店面銷售的蓬勃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購物方式,在這些選擇、購買的過程中,人們選擇的型式也爲當代留下獨特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