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命題:不能以考倒孩子爲標準

昨天,深圳南山區的四年級數學卷一下子火出圈了。

就在前兩天,我們的團隊剛結束期末命題,試卷已定稿交付印刷。看到這則新聞,嚇得又從電腦裡翻出四個年級的試卷從頭到尾審讀了一遍,不敢說百分百沒問題,起碼確定不會成爲熱搜內容。

之前在一線教學,每次期末考都免不了要吐槽下試卷,有時還恨不得損下命題人,以表達對學生做到一些“莫名其妙”題目的不滿。

至於到底怎樣的題目纔算合理的好題目,還真沒多想過,反正自己也不出題,只管表達情緒就好。

做教研的這兩年,每學期期末要承擔全區四個年級的學科命題任務,每每如履薄冰,也做好了捱罵的準備,在試錯中不斷修正,在摸索中跌跌撞撞。

新課標、核心素養、情境化、項目任務、增加閱讀量……每一個熱點詞,命題時都有考量過,有的心動過,有的嘗試過。

在網上看到不同地區的試卷,覺得有的試卷題目形式和內容真的非常好,但若想直接拿來主義,或是照搬硬套,還得慎之又慎。

如果是隻給自己孩子用以日常訓練,或是隻給自己班級當作練習,試卷難點、簡單點,影響倒不大。但涉及到一個區域的考試,而且是一學期結束的期末考,家長、老師的關注度都非常高,必須要在試卷的題型、考點、難易程度上做充分考量。

小學期末考不是選拔性考試,不是學業水平考試,只是階段性評價。在現有情況下,三到六年級還是沿用紙筆測試的方式,一張試卷的評價目的是什麼,是命題前首先要明確的。

這兩天看到很多針對深圳數學試卷的評論,不同的聲音也很多。自己從來沒有教過數學,不能做出專業評價,給家裡高二的姐姐看,她掃一眼,笑着捂臉:“媽呀,我做不到全對”(姐姐的數學一直是不錯的)。自己再看一遍,每道題都有大段的文字,着實看得不順暢,感覺很費腦子。

新課標中提出“階段性評價應秉持素養立意”,語文的命題方向也在變化,對閱讀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必須堅持的方向,但如果小學試卷和中、高考形式一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起碼到六年級,纔可以逐漸向中學的題型靠攏。

我們區一個年級目前大約有六千多學生,差距很明顯。城鄉差距、城郊差距、班級差距,都是真實存在的現狀。命題時,當然不能以城區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學生爲考查對象來制定命題依據,也不能只考慮城區不考慮鄉鎮。在暫時還做不到分層次、分區域測評的情況下,命題只能從更全面、更妥善的角度去反覆斟酌,反覆權衡。

最起碼的標準:不以把孩子考倒爲目的。

有觀點認爲改革勢在必行,試卷已經在變了,老師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如果不變(包括家長),當然跟不上,就會覺得試卷出得差。

以前自己帶班時,也有過類似的想法,總覺得是大環境的原因、是一些老師墨守成規,接受不了新變化等等。但開始做教研,才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命題方向、思路當然要改變,但不能用力過猛,並且在改變“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訓“教”,這又涉及到如何讓區域教研更有效更落到實處的問題的。

以“考”的改變來倒逼“教”的改變,其實不算良策。老師們在多方壓力下,想自我打破和努力發展,是很困難的。

慢慢來,小步走。

再說說情境化命題。

近幾年,從單元作業設計,到一張試卷的命制,都是“無情境不命題”,我們每次期末命題,也在題目的情境化設置和表述上煞費腦筋。

有一個學期,六年級的試卷排版後達到了八頁,怎麼縮小字體和行距,都沒法壓縮排版頁面,真正成了一張“哈達卷”。

當時覺得題目一個字也不能刪,因爲都是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自認爲題目很新穎很有創意。後來再看,發現很多題乾的內容都是冗長多餘的,有沒有並不影響學生做題。

比方說“看拼音寫詞語”,爲了改變以往只考查單個詞語的形式,要把詞語放在語境中考,便一定要給出一段話,在這段話中標幾個拼音,讓學生結合語境來拼寫。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這樣的語境是必須的嗎?如果不用這個語境,學生能不能作答?實際上在時間非常緊張的考試中,很多學生是根本不讀或不仔細讀這些情境的,反正只要把拼音拼準確,詞語照樣寫得出來。

古詩文積累的題目也是一樣,目前最常見的形式是設定一個主題,用一段話表述,在其中插入需要讓學生補全的詩句。但實際上,學生做題時,不讀這些大段的情境,只需要看給出的前半句或後半句,就可以寫出詩句了。

好學生做題,掃一眼就能把握住題目的關鍵信息,至於精心創設的情境,對他們是可有可無的;中等生或者老老實實讀動輒好幾行的題目,理解能力稍微弱一點,題目讀不完也讀不明白,或者就根本不看,直接開始做題;後進生可能更懶得讀題,直接對照題目,再從前面內容中去找有沒有明顯的答案。

題目中的情境,如果不是做題的“必須情境”,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情境,題目意思是不完整的,是影響學生答題的,那麼,這個情境可能起到的干擾作用反而更大。

那麼,如果要把這些知識的考查點融合在情境中,那就要讓情境發揮作用。

比如看拼音寫詞語,考查的是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生字詞的掌握,但是一學期學了幾百個生字詞,考哪些?應該是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字詞。命題時,把這些字詞先整理出來,再根據字詞來串聯情境。有些則是要結合情境的內容(聯繫上下文),才能確定是哪個詞。當然,這還不是最好的考查形式。

生字詞的掌握,應該是對音、形、義結合的理解,只用一段話作爲語境,來考查其中幾個詞的書寫,很難達到這個目標。

比如古詩文積累,如果有語境,就不用給出上半句或下半句詩,但可以把詩名和作者標出來,給學生搭建支架。

但這裡又要考慮一個問題:讓學生補全的詩句,是不是都是會寫的字?

很多題目都是如此,看起來好像不錯,但細細分析,其實是超標的。

比如有一位老師在自己命制一份試卷時,出了這樣一道題——

題目(1)考查的是學生對“晝夜”這個詞的結構判斷,是可以的。題目(2)考查的是學生對選項四個句子的句意理解,同時也包括對主題幹中《論語》這個句子的理解。但《論語》中這句不是教材的內容,肯定有學生沒有讀過,如果課外閱讀和積累不夠,這句話就不能理解,整道題就不會做。

如果把《論語》的句子作爲選項之一是可以的,即便學生沒讀過,做題時可以用排除法,或聯繫句子的內容做推測。作爲主題幹出現,是不合理的,這道題如果出現在期末卷中,就會被大家質疑。

期末命題,首先要依據課標的學段目標,再梳理出整冊教材的知識點,再製定雙向細目表(現在是多維細目標),每一道題都要對應細目表中的內容。

最重要的是,考完後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如果是網閱,可參考的數據不是爲了看誰考得好,而是看這份試卷的命題質量,區分度如何、信度怎樣,以便下次做調整。

這是上個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我們區某個年級語文試卷質量分析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區分度不算好,需要調整。

但根據分題細表,發現影響區分度的是“書寫題”和“作文”,其它題目的區分度都在0.3分以上。也就是說,這兩道題在閱卷中,評價標準不夠具體,閱卷分數不能體現區分程度。

這就成爲了我們這學期命題時,在制定參考答案時的一個改變依據。

命題,很難,也很有意義。

道阻且長,慢慢來。

期末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