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時評:高校發“未錄取通知書”是對考生嚮往的迴應 也是育人意義的體現
7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給未被錄取的考生髮放“未錄取通知書”登上熱搜,有人說多此一舉,就是給考生“傷口上撒鹽”,也有人說,這是基本禮貌也是人文關懷。在我看來,考上了有喝彩,沒考上有迴應,真的很暖。
從網友曬出的“未錄取通知書”看,裡面有一封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徐揚生校長的信,還有一個印着學校logo的小禮物。信中的第一段徐校長對於考生未被錄取表示“很遺憾”,並表明自己寫信“只是想告訴你,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要清空自己。雖然我知道這並不容易,但如果你想要走遠路的話,一定要放掉身上的包袱,我們人生的路很長,高考並非你現在所想的那麼重要。”
第二段講了朋友當年高考的故事,信的結尾是這樣的“親愛的同學,我想告訴你,你是一個優秀的人!優秀與成功不是同一回事,從長遠講,優秀比成功更重要,因爲優秀的人最終會傾向於取得成功,而短期的成功有時候常常只是曇花一現,在你漫長的人生中一晃而過。”
沒有高高在上的指導,沒有不切實際的鼓勵,它承認了落榜生的存在和感受,給予了最基本的尊重。同時又站在考生的角度,從他們的視角出發,通過講述身邊人的故事,給他們更多選擇上的啓迪。文字質樸真誠,讓人心生暖意。
未被錄取就像沒被錄用一樣,很容易被人認爲是失敗或者不夠優秀,給考生帶來挫敗感和自我懷疑。在這樣的時刻,一封措辭溫暖、體現尊重的“未錄取通知”,告訴一個短暫失意的人,“未被錄取,不是因爲你不夠優秀,而是外界條件限制,你可以繼續努力,機會就在前方,或者換個賽道,可能你的優秀就更能體現出來。”它讓考生明白,錄取與否是對匹配度的篩選,而不是對個人價值的評判,這有助於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以更健康的心態看待挫折,也鼓勵社會以更寬容的心態看待不同的人生選擇和成長節奏。
再看學校,高校不僅是選拔機構,更是教育主體。主動關注落榜生這一龐大羣體,體現出了高校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更展現了教育的溫度——讓規則嚴格的選拔有了溫暖的迴響,提升了高校的社會形象和親和力。有網友就說,這不就是最好的“招生簡章”嗎?
有錄取通知書,就應該允許有“未錄取通知書”,這是對考生嚮往的迴應,也是育人意義的體現。別忘了,教育的目的,終究是點亮每一個人心中的光,無論他此刻站在哪條跑道上。
齊魯頻道記者 戚婧 周世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