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AI大橫評:OPPO榮耀主打全能,vivo交互強,小米偏科生?

近年來,AI技術已然成爲手機廠商爭相角逐的賽道。從提升圖像處理能力到優化用戶體驗,各種創新功能的發佈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宣傳的光鮮背後,真正的用戶體驗是否如廣告所言?是技術的真實落地,還是僅僅“畫餅”以博關注?以小米承諾的“超級小愛”爲例,這一備受期待的AI助手至今仍停留在概念階段,未見實質推出。

而那些已經上線的AI功能,如AI擴圖、AI識別、智能助手等,究竟是“所見即所得”,還是“圖片僅供參考”?

爲了更清晰地瞭解手機廠商們的AI功能是否都已落地、使用體驗又是如何,我們選取了四款代表性的旗艦機型進行對比測試:小米15 Pro、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和榮耀Magic7 Pro。

作爲各自最新的旗艦大杯機型,它們代表了各廠商在2024年年末性能、影像、顯示等各個領域的最高水準,這些機型在本次體驗中均已升級至最新系統。不過,本場橫評主要還是聚焦於AI在圖像處理、語音識別、智能助手交互等日常使用場景中的實際效果。

在這場關於AI能力的比拼中,誰能夠真正實現技術突破,提升使用體驗?

在最新的系統版本中,本輪參與測試的四款機型均在最新系統中獲得了全新的AI交互方式。vivo X200 Pro在OriginOS 5裡獲得了“小V助手”、“原子島”兩種AI交互模式,我們可以長按導航欄或將需要識別的文字、圖片等內容拖動到頂部,喚醒AI識別功能;OPPO Find X8 Pro的ColorOS 15同樣可以長按電源鍵、長按導航欄喚醒“小布助手”,比較有意思的是,小布助手喚醒後會有全屏的炫彩動畫,還能進行識屏操作。

榮耀Magic7 Pro的MagicOS 9.0同樣也支持長按導航欄喚醒YOYO智能體,榮耀的大部份AI功能都可以直接在這裡進行交互,是四家廠商中最方便的一個。至於小米15內置的澎湃OS 2,新升級的“超級小愛”助理需要申請資格才能獲取,算得上是中國手機品牌裡AI大模型助理接入得最慢的一家。

當然,無論用何種方式喚醒AI助理,最重要的還是要好用。

1、AI識別:OPPO能讀超大文件、榮耀處理速度最快。

首先,AI識別功能是目前智能手機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它直接考驗設備對用戶意圖的分析能力以及生態系統的協同優化程度。

從實際體驗來看,小米在這一領域表現尚可,支持用戶在相冊、網頁、第三方應用等場景中調用“小愛同學”完成識別任務。然而,其功能限制較爲明顯,尤其是字數和文檔大小的限制。以文檔識別爲例,小米目前僅支持Word和PDF文件,且文件大小不能超過15MB,這在處理諸如年終總結等大文件時顯得力不從心。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表現也未能完全解決這一問題,僅有OPPO支持最大60MB的文件處理,相較之下是優於同類產品。

(圖源:雷科技製圖/vivo X200 Pro)

榮耀的AI識別功能在速度和準確度上具備一定優勢,尤其在多場景視頻處理中的表現更爲流暢,vivo則是無功無過,處理速度還行,但也不具備大文件處理的能力。

然而,部分品牌到了識別環節就容易暴露不足,例如OPPO雖然在動畫交互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實際識別中存在偶發性的偏差,例如將“羅技鼠標”識別爲“妙控鼠標”,甚至誤將微博界面識別爲抖音。這些問題不僅反映出AI算法在特定場景下的侷限性,也說明其在精準度上仍需進一步優化。

(圖源:雷科技製圖/OPPO Find X8 Pro)

在識別場景的廣度上,OPPO和vivo表現較爲全面。無論是相冊、圖片、網頁,還是筆記、文檔、第三方應用,這兩款設備的AI功能幾乎涵蓋了用戶所有的高頻使用場景。值得一提的是,OPPO在PDF文檔識別中引入了AI助手,能夠在無需額外操作的情況下自動處理文檔內容,這種設計顯著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樣地,vivo也提供了雲端和本地大模型的切換選項,讓用戶可以根據隱私需求靈活選擇。尤其是其交互邏輯極爲直觀,例如通過“原子島”的拖拽操作快速調用小V進行識別,帶來了高效且自然的使用體驗。

(圖源:雷科技製圖/OPPO Find X8 Pro)

在這一輪AI識別能力的對比中,各品牌的表現展現出各自的技術側重點,但也揭示了行業普遍存在的痛點,如在處理複雜任務時的能力差距。無論是操作的便捷性還是識別的準確性,這些功能雖已足夠實用,但離真正的智能化仍有一定距離。

2、AI圖像處理:小米消除有優勢、榮耀擴圖能力強。

在測試AI消除功能時,我們選擇了場景中一座小熊雕塑作爲目標,通過對比四款旗艦機型的表現,發現它們各自的技術特色和優勢。小米和榮耀在這一功能上的表現尤爲突出,消除效果乾淨利落,同時能夠很好地保留背景細節,不會因算法處理導致畫面出現明顯的失真或痕跡。

(圖源:雷科技製圖/小米15 Pro)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早期的澎湃OS1系統中曾將AI消除功能的Pro版本設爲非默認選項,而如今,其大模型算法已經能夠熟練識別複雜的背景環境,大幅提升了處理效率與效果。

OPPO和vivo在AI消除功能上的表現同樣不錯。兩者在處理速度方面表現突出,即便是大範圍的目標消除,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用戶在操作時幾乎感覺不到延遲。這種快速響應的優勢,使得用戶在連續拍攝中能夠更快生成多張消除樣張,從而提高了選擇最佳效果圖的可能性。

(圖源:雷科技製圖)

然而,兩者也有明顯的差異:OPPO在算法優化上更傾向於追求整體的平滑感,即使是複雜場景,也能較好地保持畫面的一致性;而vivo則更注重局部細節的處理,能夠在消除目標的同時,儘可能保留邊緣區域的紋理細節。

從實際體驗來看,這四款機型在AI消除功能上的整體表現已達到較高水準,但其使用場景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例如,在用戶處理動態物體或複雜背景時,算法的精準度和穩定性依然需要進一步優化。此外,這一功能還可以與用戶的創作需求相結合,成爲優化影像內容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社交媒體的短視頻創作中,幫助用戶快速移除干擾物,提升視覺焦點。

來到AI擴圖場景,我們選取了一張鼠標和鍵盤的圖片作爲樣張,通過對比發現各品牌在這一功能上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榮耀的AI擴圖結果相對較爲準確,尤其在鍵盤尺寸的還原上表現良好,基本避免了過大的形變問題。然而,在圖案細節的生成上仍顯不足,某些區域的紋理與原始風格偏差較大。

(圖源:雷科技製圖)

相比之下,小米的AI擴圖則顯得不夠理想。測試結果中鍵帽的大小和比例與原圖存在明顯差異,擴圖區域的畫面融合感較弱。這可能與其算法在推測生成中缺乏更高級的細節學習有關,導致擴圖結果在複雜場景下失真。

令人遺憾的是,在本次測試中,OPPO和vivo的機型暫未提供AI擴圖功能。這可能是由於功能尚在研發階段或尚未通過OTA更新推送。從技術趨勢來看,AI擴圖功能的潛力巨大,尤其是在創作者需要對圖片進行內容擴展或重構的場景中。這項技術不僅可以幫助用戶優化照片構圖,還能爲圖像設計和創意工作提供便利。

(圖源:雷科技製圖/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

綜合來看,AI擴圖功能的價值在於賦予用戶更大的創作自由。然而,當前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各品牌在算法能力、細節還原和生成邏輯上的差異也決定了實際體驗的好壞。未來,隨着AI模型的不斷迭代與優化,這一功能或將提升手機影像後期處理的專業能力,成爲用戶智能化和專業化的圖像處理工具。

3、AI寫作:OV米耀都能寫,但出品都不太行。

AI寫作功能可以算得上是用戶們最愛的AI功能之一,畢竟只需要輸入自己的需求就能生成一段文字,在很多場景裡都相當便利。在本次測試中,我們使用系統自帶的筆記應用進行體驗,並選擇了一個實際場景——爲“雷科技前往美國參加CES2025”撰寫一段宣傳導語,觀察不同機型在AI寫作方面的表現。

小米和vivo的AI寫作功能表現相對成熟。在輸入需求後,這兩款機型均能夠快速生成相應的文案,並在生成後支持段落修訂功能。這種體驗顯得十分便利,無論是快速生成思路還是對初稿進行調整,都展現了較高的實用性。然而,生成內容的質量尚有提升空間,部分語句結構顯得較爲基礎,缺乏深度和個性化表達。

(圖源:雷科技製圖:小米、榮耀、OPPO、vivo)

OPPO的AI寫作功能採用了不同的交互邏輯。用戶需要先手動輸入一段文字,再通過續寫功能完成內容的擴展。儘管與小米和vivo的直接生成相比略顯繁瑣,但其續寫效果頗爲出色,能夠根據上下文內容流暢地完成續寫甚至重寫功能。這種設計雖然初次使用時可能會讓用戶誤以爲缺少生成功能,但從實際體驗來看,它更適合那些希望精雕細琢文案的用戶。

(圖源:雷科技製圖/OPPO Find X8 Pro)

榮耀在AI寫作功能上則顯得較爲保守。其筆記應用目前僅支持摘要生成和會議紀要等基本功能,並未包含完整的寫作功能。然而,通過長按導航欄喚醒智能體,用戶仍然可以向AI助手發送寫作需求,從而獲得文案。

(圖源:雷科技製圖/榮耀Magic7 Pro)

整體來看,AI寫作功能在便利性和效率上已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但離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創作”仍有距離。生成內容的質量、個性化與上下文理解能力是當前技術的主要瓶頸。當然,即便只看這四款機型在這種簡單需求下輸出的成文,實際上很難投入到現實生活中使用。

錄音轉文字功能近年來在智能手機中備受關注,特別是在會議記錄、採訪整理等場景中,其效率和準確性顯得尤爲重要。在本次測試中,我們使用了四款旗艦機型,對相同的一分鐘音頻進行轉錄,評估它們文本輸出的準確性。

體驗下來,OPPO的表現最爲突出。其轉錄結果不僅準確,還附帶了AI摘要功能,這對於需要快速提煉重點內容的用戶來說尤爲實用。文本輸出中幾乎沒有錯別字,整體邏輯清晰,體現了其AI模型在語言處理方面的高水準。榮耀緊隨其後,其轉錄準確率約爲70%-80%,能夠滿足大部分普通場景的需求。然而,榮耀目前尚未提供AI摘要功能,這對需要快速獲取概要信息的用戶來說略顯遺憾。

小米和vivo的表現則相對接近。小米在文本分段速度上略勝一籌,能夠更快地輸出結果,這在實時記錄場景中具有一定優勢。然而,vivo的表現則受到吞字現象的影響,部分內容存在缺漏,可能需要用戶後期進行額外的手動調整。

從整體體驗來看,錄音轉文字功能的實際效果不僅依賴於模型的語音識別能力,還與算法的語言處理精度和功能擴展性密切相關。OPPO的AI摘要功能爲這一應用場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特別是在需要快速總結與提煉信息的場合,展現了極大的便利性。而對於其他品牌而言,提升轉錄準確度和附加功能的豐富性,是下一步需要重點優化的方向。

(圖源:雷科技製圖/榮耀Magic7 Pro)

除了上述基礎AI功能之外,智能助手作爲更高級別的應用,進一步簡化了用戶的操作流程。通過輸入簡單的指令,AI即可完成一系列任務,例如搜索視頻、設置目標導航等。在本次測試中,小米、榮耀、OPPO和vivo四款手機的智能助手均表現出較高的效率,能夠在多個第三方應用中流暢完成指定任務,其速度和體驗差距不大,基本能夠滿足日常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榮耀的智能助手功能稍顯豐富,支持更多樣化的操作,例如幫助用戶完成咖啡下單流程。在實際體驗中,助手會自動打開相關應用,關閉彈窗廣告後快速定位到目標商品,並完成下單操作。

(圖源:雷科技製圖/榮耀Magic7 Pro)

不過,由於涉及財產安全,付款環節仍需我們手動確認。這種設計還是有考慮到用戶隱私安全,但同時也兼具了一定的便利性,只是目前支持自動執行的方案還是比較少,期待後續OTA增加。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手機廠商在AI功能上的宣傳是否如廣告所言?經過這一輪全面的體驗,答案可能是——“既有驚喜,也有遺憾”。 四款旗艦機型各自展現了AI能力上的技術突破,也在某些細節上留下了提升的空間。

從體驗來看,OPPO在文件處理、錄音轉文字等功能上的出色表現,證明了其在AI實用性上的領先地位,同時豐富的交互設計也爲用戶帶來了愉悅的使用體驗。然而,其在功能覆蓋度上的不足,如AI擴圖功能的缺失,也讓人感到遺憾。

榮耀的表現則更加均衡,AI識別速度快、智能助手功能豐富,尤其在實際生活中的任務處理上展現了貼近用戶需求的優勢。但部分功能的細節仍有待完善,例如錄音轉文字中缺乏AI摘要支持。

小米的AI技術雖然整體上有些參差不齊,但在AI消除功能上的表現堪稱亮眼,其對背景細節的處理甚至超越了預期。然而,擴圖和寫作功能的不足,以及AI助手的侷限性,表明其在功能全面性上仍需努力。

vivo則以其穩定的表現佔據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交互體驗上體現了其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但在錄音轉文字準確性以及功能覆蓋上的缺失,表明其在某些關鍵場景中仍需進一步優化。

(圖源:雷科技製圖/vivo X200 Pro)

或許,AI技術已經從一個噱頭逐漸走向實際應用,但要成爲用戶真正離不開的工具,廠商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生成式大模型的穩定性還有待加強、內容生成速度也非每一款機型都有高效率的反饋等。

也許今天這些AI功能還不能完全做到如廠商們展示的那樣,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技術的迭代都在不斷縮短這條距離。未來,隨着技術的成熟與用戶需求的不斷深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智能手機的AI功能將不再只是“錦上添花”,而會成爲改變日常生活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