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範式發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範式發佈
爲高質量國土綠化和森林固碳增匯提供技術支撐
光明日報北京7月22日電(記者張勝 通訊員張美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劉世榮院士團隊日前發佈“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範式,構建起氣候—樹種—立地精準匹配體系,爲我國新一輪國土綠化與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了科學支撐和空間佈局依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通報》。
當前,我國造林事業正加快從“能種、快種”向“種得準、種得穩”轉型。面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樹種—氣候適宜性變化不確定性,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研究團隊綜合利用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遙感觀測與多情景氣候模擬,系統評估了主要造林樹種在未來不同氣候情景下的適生區域動態變化,提出“優選樹種—優選地塊—優化輪伐期”的空間配置策略,助力提升造林質量與生態系統碳匯韌性。
研究預測,到2060年,部分主要造林樹種的適生區域將因氣候變化縮減12.1%至42.9%。若缺乏因地制宜的樹種配置策略,可能導致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甚至引發生態系統退化風險。爲此,團隊識別出氣候變化背景下全國4320萬公頃優先造林的適宜區域,提出多樹種科學配置的優化方案,並提出可合理佈局約460億株適應性強的優勢樹種,預計可新增38.2億噸碳儲量。
團隊還利用全國40餘萬個森林樣地數據,結合生態系統過程模擬開展預測,揭示2020年至2100年間我國森林將新增136億±15億噸碳儲量。而通過優化森林經營方式,有望進一步提升23億噸碳儲量,並可以在木材產品中穩定儲存約19億噸碳。
氣候變化正在深刻改變人們對森林建設的基本認知。“我們不僅要關注種多少樹,更要關注樹木種得對、長得好、固得久。要構建結構穩定、功能多元、氣候適應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劉世榮說。
業界專家認爲,本次提出的新範式,通過系統整合“保碳、增碳、擴碳、延碳”四類協同增匯路徑,強化了氣候適應性與時空結構優化的聯動策略,將爲我國建設高質量森林生態系統、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以及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