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弱勢-風災凸顯臺灣氣候弱勢問題

國際間就氣候弱勢議題之討論重點,近來則更着重在增進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圖/民衆提供

國際間所定義的氣候弱勢,係指容易遭受極端天氣影響,且缺乏因應與調適能力之羣體。過往提及氣候弱勢,大多會聯想到所謂的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SIDS),如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羣島等坐落於太平洋的友邦,就被視爲受氣候變遷衝擊而需要特別援助之對象。針對該些氣候高脆弱性國家,提供必要的資金協助以提高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已是全球永續領域目前高度關切之課題。

然而,就當各界目光焦點一直停留在國際援助,卻未發現臺灣其實也存在不少氣候弱勢族羣。尤其從去年山陀兒到今年丹納斯颱風,罕見地直接登陸西南部沿海,其結構不僅未遭中央山脈破壞,更因迎風面緣故挾帶致災性豪雨。狂風暴雨襲來不免釀成巨災,過往也許百年一遇,但如今因氣候變遷卻接二連三毫不間斷。況且臺灣西半部人口稠密、產業聚集,本就容易導致災害集中,此時再加上偏鄉城鎮高齡長輩獨居,因而更凸顯出氣候弱勢問題的嚴重性。

爲此,災後援助與補償固然重要,但國際間就氣候弱勢議題之討論重點,近來則更着重在增進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及提高極端氣候的應對韌性。例如斐濟,即爲第一個以國家主權名義發行綠色債券的開發中國家,將募集資金用於防洪排水基礎建設,以及重建如校園等公共設施以因應氣候快速轉變。

事實上,這也反映出強調公私部門資源整合的混合金融,爲何近年來備受各方關注。畢竟完全依賴政府終非長久之計,若能引導市場資金投入,應當能夠提供更充裕資源給氣候弱勢族羣。譬如由東協各國共同出資設立的「東南亞災害風險保險基金」(SEADRIF),就是由東協各國政府一起出資設立,不僅可將資金用於減輕企業的氣候災損,甚至跟民間再保險公司結合,一旦發生極端天氣事件,無須現場勘驗即可快速理賠,藉此強化災民權益保障。

當然,現階段臺灣並不是沒有災後協助機制,從災害救助慰問、費用補貼、稅捐減免到低利貸款等,遍佈於各類方案與措施。惟面對更頻繁出現且衝擊更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或可從風險導向較全面性地思考,如何讓資源得以確實挹注到氣候弱勢族羣身上,乃至於改善其氣候變遷調適能力。

對此,建議先完整地盤點國內氣候弱勢族羣及所在位置,比如不應只侷限於洪災,甚或高溫潛在受害者也該納入,像是無力負擔空調的低收入家庭、長期暴露於豔陽下的勞工等。綜整各地區的人口結構、所得分佈,以及極端天氣可能影響情形,據以判斷是否認定爲氣候弱勢。再根據盤點結果,檢視現行支援機制與配套措施是否足以涵蓋所需,抑或評估是否需要更新對策及作法。

而其中如若涉及財務協助,除了依靠政府編列預算支應,亦可參考全球公私協作趨勢,藉由混合金融管道撬動民間資金投入。

諸如公私部門共同設置基金、鼓勵民營保險公司鎖定氣候弱勢族羣設計保險商品等,皆爲國際間行之有年的模式,且不乏實際成功範例可供我國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