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兒童大巨蛋看球 臺大醫院院長:以棒球精神迎戰生命
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今日(22)與中信育樂合作,在臺北大巨蛋舉辦「生命續行,希望開球」兒童器官移植術後同樂會。(臺大醫院提供)
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說,移植是一場長期對抗,如同棒球一樣,直到爭取勝利。(李念庭攝)
兒童器官捐贈比例低,每年20歲以下僅約5人捐贈,至今仍有不少兒童在等待器官移植。在中信育樂贊助之下,臺大醫院今日邀請接受過心、肺、肝、腎移植術後的兒童病患及家屬,與醫療團隊共同到臺北大巨蛋觀看棒球賽,鼓勵孩子感受生命韌性,用運動串起對生命的熱情與渴望。
器官移植與機械性循環輔助(VAD)技術的進步,讓許多原本生命垂危的病人重獲新生。不過,依據衛福部登錄中心資料,目前18歲以下等待器官移植的各器官個案數,爲心臟6名、肺臟4名、肝臟22名、腎臟24名。
臺大醫院小兒心臟外科主任陳益祥指出,每年統計,20歲以下捐贈器官者僅約5人。由於臺灣人口少、小孩人口更少,且健保發達下,兒童大部分都十分健康。也期望未來捐贈器官風氣更加旺盛,讓有需要的孩童能使用器官,將愛流傳下去。
陳益祥說明,臺大醫院截至今日,18歲以下接受心臟移植者共77人,最小的年齡是5個月,存活最久是9歲接受移植,至今已超過30年,不過近年兒童捐贈心臟者越來越少,去年1歲以下幾乎沒有、1至5歲約僅5人;未成年肺臟移植者共7人、肝臟移植者120名、腎臟移植者89名。
臺大醫院院長餘忠仁表示,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要長時間吃抗排斥藥,需要一段非常漫長的恢復過程,對大人來說很辛苦,小孩子更不容易。有些孩子從小就有肝臟病、膽道閉鎖不全、嚴重先天性心臟病、肺部發育不全,需要儘快移植。
不過,小孩身軀較小,成人器官不一定適合他們,肺臟、肝臟、腎臟可以由爸媽提供一部分來捐贈,但「心臟」就沒辦法,一定仰賴器官捐贈來進行移植;移植成功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時還需要再次移植。
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今日(22)與中信育樂合作,在臺北大巨蛋舉辦「生命續行,希望開球」兒童器官移植術後同樂會,邀請在臺大接受心、肺、肝、腎移植術後的兒童病患及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共約60人蔘與。
餘忠仁說,對於移植孩童而言,人生是一場長期的對抗,如同臺灣國球「棒球」,是一直在對抗的過程,直到爭取勝利。希望透過今天的棒球觀賽,鼓勵病人和家屬,讓這些兒童對生命有更強烈的意志,朝永久的健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