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電輔單車漫遊花東縱谷!打破年齡界線 輕鬆暢遊花蓮玉里原鄉、深度感受在地風情

鐵騎隊行經玉里鎮縣道。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彷彿是花東縱谷懷抱中的一塊璞玉,玉里像是一首慢吟的詩。微風拂過金黃稻浪,山巒層疊的剪影在遠方輕輕呼吸,沿着單車道前行,一幕幕人文與自然共生的畫面譜出花東縱谷的純樸可人。這裡不只是風景,更是一段段生活的故事—關於山林的靜謐、稻米的芬芳、以及原民文化中流轉的歌謠與記憶。當車輪轉動,你將乘着縱谷的風,聽見土地的脈動,看見真實而溫柔的原鄉,一場融合自然、人文與心靈的旅程,正悄悄展開。

談起玉里,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風起於秀姑巒溪的漫天荒沙,也有輕拂稻田掀起的層層稻浪,宛如宮崎駿動畫裡纔會出現的夢幻景象。玉里面、橋頭臭豆腐、玉里羊羹與金針花等在地名產,更加深了人們對這座位於花東縱谷中心小鎮的印象。

玉里是花東最大的鎮,也是重要的米倉。早年礦業、林業與鳳梨產業,曾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形塑出獨特的產業生態。近年來,隨着在地文化體驗旅遊的興起,加上玉里爲臺鐵花東線的必經站點,騎着鐵馬悠遊小鎮的身影,已成爲此地最常見也最具風情的風景之一。

1 Station: 玉里車站

玉里車站1917年訂車1926年正式啓用,成爲花東縱谷通車一百的重要見證。玉里站在重新新建後,時任站長爲了保留百年老樹,故將屋頂依樹型而繞行建造,故形成相當有趣的缺口屋頂。

玉山國家公園前往八通關路段。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2 Station: 秋月食堂

秋月食堂。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秋月食堂是玉里在地的人氣餐館,位於車站旁,以古早味家常菜和在地食材聞名。餐廳保留了老屋氛圍,環境質樸而溫暖,讓旅人能在享用料理的同時感受地方的故事與品嚐人情。

秋月食堂在地時令特產火龍果。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秋月食堂招牌玉里面。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3 Station: 歐亞板塊界線

玉里鎮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正好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會的地點。這裡是臺灣少見能清楚觀察地質運動的區域,也是瞭解島嶼生成的重要景點。不少的騎友會雙足各踩一地質板塊,頗有徵服感。

鐵騎隊跨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征服感。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4 Station: 瓦拉米步道

瓦拉米步道是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的一部分,以自然生態和文化歷史聞名。沿途可見吊橋、瀑布與原始林木,是健行、觀察生態以及認識布農族文化的理想去處。

八通關立牌。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瓦拉米步道步道解說。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5 Station: 體驗生活文化-師法布農的「慢活與慢食」

在南安部落,生活的步調跟隨土地與季節,展現了布農族的「慢活與慢食」哲學。這裡的食物強調在地耕作,以傳統方式烹調,讓食材的原味自然呈現。無論是作物的成長,或是端上餐桌的時機,都順應自然律動,展現出人與環境的和諧。

走進「布農豆豆班」,可以看到玉米、地瓜與豆類在田裡共生,形成富含智慧的農作景觀。這裡透過共耕共食,讓長輩的經驗傳承給青年,而青年則把新學到的知識融入生活與生計。對旅人來說,這不只是一次體驗,更是一堂學習與土地共存的課程。

布農生態給付園區。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布農慢食生活文化。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6 Station: 玉里黑熊教育館

玉里黑熊教育館以臺灣黑熊爲主題,透過展示與互動方式,介紹黑熊保育知識。館內內容適合親子與遊客參觀,兼具教育與寓教於樂的特色。

臺灣黑熊教育館。 圖/TTN旅報提供,羅印呈攝影

7 Station: 國家公園攜手在地,與旅遊業者整合規劃低碳旅遊路線正式推入市場

爲因應全球2030淨零減碳目標,國家公園率先進行碳盤查,將低碳理念融入生態旅遊。研究顯示,2天1夜的低碳行程,相較傳統旅遊型態可減碳達48%,值得產官學大力推廣。

此次行程是國家公園首次以踩線方式推廣低碳旅遊,由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中華觀光學會以及原森旅行社共同合作,推出4條低碳主題路線。明年將進一步擴展至10條經典路線,未來還將吸引大型旅遊企業與主題旅遊團加入,MICE活動也能規劃相關低碳行程。

在行程安排上,單車騎乘被視爲深入體驗在地風情的最佳方式,而電輔單車則打破年齡限制,讓中高齡族羣也能輕鬆享受低碳旅遊。參加此次活動的各界代表指出,將零散口號落實爲可執行的行程,是此次踩線活動的重要意義。此次活動更邀請產官學界及在地社羣共同參與,並結合碳足跡盤查公司,確保低碳旅遊能從理念落地,轉化爲實際可操作且具績效的旅遊模式,使推廣單車低碳旅遊邁入新紀元。

※本文由《TTN旅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