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習鄭會 搭建和平橋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剛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以過半票數勝出的鄭麗文接受媒體訪問,針對是否考慮赴中國大陸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時直言「當然要」;若能化解兩岸矛盾、推動和平共榮,「我什麼工作都願意做、什麼人都願意見」。她也強調「代表性」纔是關鍵,稱現階段若前往大陸,只是代表國民黨黨主席,希望未來國民黨能重新贏得全臺民意,「那時候訪問中國大陸,層次就會不一樣了」。

黨意折射民意。鄭麗文此次能勝出,反映廣大基層黨員及臺灣民衆對於務實、進取且能重建兩岸和平路線的期盼與支持。鄭麗文在競選中提出的「和平不是投降,交流不是附庸」的理念,反映出她對百年未有的國際變局及兩岸關係日益緊繃的形勢有較清醒的體察。面對賴清德當局刻意封鎖兩岸交流的窘況,恢復兩岸交流不能再停留於淺表的經濟層面,唯有發揮國民黨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優勢,通過恢復國共對話機制,才能消除誤解,建立互信,爲臺灣帶來真正的安全和發展機會。

正如《中國時報》10月19日社論所言:鄭麗文若能堅守她的真誠與信念,帶領國民黨從「形容詞政治」走向「動詞政治」,從與其他政黨的「權力之爭」走向「價值之爭」,那麼不僅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有厚望,更能重塑臺灣政治的理性與洞見。重中之重是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路線上,強化中華民族認同,並恢復兩岸協商與國共論壇,確保兩岸和平,則選民必然會給國民黨相應的回報。

上一屆國民黨全代會把「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寫入政綱,而「願景」的第二項就是「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76年前形成的兩岸敵對狀態,本就因國共政治對立及內戰所產生,解鈴還需繫鈴人,時至今日,結束歷時76年的敵對狀態,拆除隨時可能引爆的戰爭引信,是國共兩黨義不容辭的歷史重責。

本來在2008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的8年間,包括2015年朱立倫任黨主席期間,國民黨都有機會和公權力跟陸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但均被馬、朱兩任黨主席「親美遠陸、只經不政」的兩岸路線耽擱了,殊堪遺憾。當下如果連不需要公權力介入的和平備忘錄都不敢碰觸,國民黨還談什麼延續胡連會五項願景?

今年是連戰主席以在野黨主席身分破冰登錄,與陸方共同公佈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20週年;當年連戰主席能在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擋下,以在野黨主席身分破冰登陸,期待今日以敢言敢拚著稱的「復興女俠」鄭麗文主席,親自登陸或指派特使,以洽談「創造兩岸和平備忘錄」爲主題,衝破兩岸深水區的政治蕃蘺,架起一座兩岸共榮共和、臺海長治久安的和平大橋!(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