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藍白國會新氣象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際史上前所未見的大罷免,24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投票全數遭到民意否決,這場執政黨的大失敗,不是政治角力的落幕,而是臺灣政壇走向新階段的鏡像,揭示出更爲複雜與深沉的政治格局。
國民黨今後是身處弔詭的情境,臺灣選民價值觀多元化,有人希望政黨硬到底,有人希望溫和,有的希望政治妥協,有的希望破釜沉舟。該進該退,政黨領導人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不僅8月23日7位藍委的反罷免要成功,而且重啓核三公投案的結果也應符合臺灣經濟發展的需求。
其實,726反罷免所以成功,除了國民黨催票有力,藍委在選區全力衝刺外,民衆黨的小草支持、人民厭煩政治鬥爭,以及對一黨專政的懼怕,都是藍軍勝選的原因。
立法院下會期開議後,國民黨立委肩上的責任更爲沉重,過去的議事手段已不再適用,而且應趁勝追擊促成關鍵法案的通過,例如現在民心可期,就應該馬上提高罷免門檻,以免日後稍有不順意,政黨及民間團體都可以威脅罷免,社會永無寧日。
這次大罷免可說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陽謀。2016年國民黨敗選,立法、行政權都被民進黨奪回,在當年底立法院就三讀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案,大幅降低罷免門檻,提議罷免的門檻由選舉人總數的2%降至1%,連署門檻由總投票人數的13%下修至10%,罷免通過門檻由投票率的1/2、同意票過半,改爲同意票大於總選舉人的1/4。
歐美日等民主國家就是因爲罷免勞民傷財,所以第一關就設了比臺灣更高的門檻,以美歐爲例,聯邦層級的總統、國會議員與聯邦法官根本無法被罷免。當政治人物表現不佳,選民只能等到下一次選舉來決定去留,而若涉及違法或重大失職,則必須透過彈劾或議會驅逐來處理。
下會期立法院將審查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國民黨立委不可重蹈覆轍。預算刪減必須更加謹慎與具體,中央政府預算中當然有浮濫之處,必須更細緻的篩選,而非採取一刀切的粗暴手段,這樣的處理方式只會引發爭議,無法獲得公衆的認同。
下會期,國民黨立委也須承擔起更爲重要的角色,協助推動兩岸關係的正向發展。如今,民進黨長期以來的「芒果乾」與「抗中保臺」的口號已迅速失效,藍委應該積極提出兩岸新論述。「九二共識」是國民黨30年來兩岸關係的基石,實質的精神可以不變,但方式與語言可以隨時代變遷做些調整。
在藍白共同監督下,民進黨應當調整其心態,轉向尋求朝野共識,推動民生及促進AI發展等關鍵法案。例如,「國會改革五法」並非意圖擴權,而是國會早應享有的權利,請總統定期至立法院報告及行使調查權,這些都是民主社會國會應有的基本權利。
回顧阿扁兩任時期,雖然當時國會呈現新黨、國民黨、親民黨與民進黨四分天下的格局,但朝野之間並未出現今日般的激烈對立,也未曾有人提出過大罷免。如今面對大罷免最新民意,賴清德不必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