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牀突發耳悶聽不到 小心耳中風!錯過黃金72小時恐失聰

起牀突發耳悶聽不到,小心耳中風!錯過黃金72小時恐失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清晨醒來,接電話時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還伴隨悶塞感或耳鳴?許多人以爲只是耳屎堵塞,卻忽略了可能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也就是耳中風。專家表示,季節交替之際,是耳中風的好發時期,這是一種必須搶時間治療的急症,務必掌握72小時黃金治療期,以免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北榮團隊與周小姐。(林周義攝)

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廖文輝表示,突發性耳聾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症狀除了單側或雙耳聽不到聲音,還有耳鳴、暈眩、聲音失真感等,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臨牀定義爲在3天內,連續3個頻率的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耳中風通常爲單側發作,約9成患者爲單耳失聰,少數爲雙側,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突發性耳聾常伴隨耳鳴、耳脹、暈眩或失真感,成因至今尚未明確,但多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生活壓力及季節交替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耳中風者在未來5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有研究指出其發生率每年10萬人口中約5至27人。因此,病患完成治療後,務必要改善生活型態,體重過重的要減肥,太瘦的則要增胖,並且維持早睡早起的習慣。

病患周小姐與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廖文輝。(林周義攝)

47歲的周小姐,某天早上突然覺得右耳聽不太清楚,就像搭飛機時耳朵悶住一樣。當晚便前往熟悉的耳鼻喉科就診,醫師診斷耳壓過大,服藥即可。次日,症狀變得更嚴重,耳朵內的雜音幾乎讓她抓狂,接受特殊藥物注射後療效不明顯,病情更惡化,無法正常吃飯、工作,連日常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醫師認爲可能不是耳中風,而是耳內某器官損壞,恐無法治癒。

周小姐與先生陷入極大不安,嘗試鍼灸等方式,仍無進展。經噴氣球檢查後認定是耳中風。因瞭解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將可能終生與耳鳴共存,甚至需仰賴精神科藥物生活,她轉往北榮接受廖文輝的治療。

經過住院治療,周小姐奇蹟似地康復。更神奇的是,右耳的聽力竟比發病前左耳更好,成爲少見的特殊案例。回想起過去的經驗,她仍然心驚膽顫,如非遇到廖醫師,人生將截然不同。

廖文輝說,突發性耳聾若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接受治療,有高達7成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而自然恢復的機率則介於32~65%之間。然而,一旦治療延誤超過14天,療效將顯著降低。當出現單側耳朵突發性聽力下降、耳鳴、耳內悶塞感、聲音失真,甚至伴隨頭暈與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