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牀臉腫腿腫不是胖 營養師揭「飲食地雷」害水腫
▲營養師提醒,鈉攝取超量,長期下來不只容易水腫,還會讓身體累積慢性病風險。(圖/免費圖庫)
文/好食課
早上起牀發現臉腫腫、鞋子變緊?許多人以爲是「胖了」,其實可能是水腫上身!現代人外食多、重口味,鈉攝取超過建議量,長期下來不只容易水腫,還會讓身體累積慢性病風險。本篇就由好食課營養師解析爲何要減鈉?並分享減鈉適合族羣、好處與飲食建議!
解析一⟫爲什麼容易水腫?跟鈉攝取量有關!
重點一⟫水腫定義與具體症狀
水腫其實就是代謝失常,身體某些部位堆積過多水分,常見於眼皮、臉部、手部、小腿、腳踝等部位。有些人早上照鏡子發現臉部浮腫、下肢壓下去會有明顯凹痕,或感覺鞋子、戒指變緊,這些都可能是水腫的訊號。短暫水腫多和飲食、生活習慣相關,長期水腫則可能是心腎疾病的徵兆,需多加註意。
重點二⟫鈉攝取量超標是現代人水腫主因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7–2020),臺灣19-44歲成人每日鈉攝取量平均約爲3,660毫克,超過WHO建議標準(2,000毫克)的1.8倍(1)。如果長期吃得太鹹,身體就會爲了保持體液平衡而啓動「鎖水機制」,讓水分留在細胞內,自然就容易出現臉腫、腳腫的現象。
重點三⟫隱藏於外食與加工食品中的高鈉危機
多數人以爲只要少加鹽就能減少鈉,其實除了鹽之外,醃漬食物、加工食品、醬油及各式調味料等也都有不少鈉。像市售泡麪、醃菜、香腸、魚丸、餅乾、麪包、糕點等,往往含有大量隱藏鈉,無形中就吃進了許多鈉。以下將幫大家解析飲食鈉攝取量超標的危害以及減鈉的好處!
解析二⟫鈉攝取超標會怎樣?減鈉的3大健康好處與功效!
減鈉功效一⟫控制血壓保護心血管,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鈉攝取超標不僅可能引發水腫問題,許多研究也顯示,長期高鈉飲食會顯著提高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2)。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等權威組織證實,減少每日鈉攝取量,能顯著降低收縮壓(3)。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亦指出,減少鈉攝取可有效減少中風、心臟衰竭等重大健康問題(4)。
減鈉功效二⟫避免水腫、維持正常體液代謝
鈉離子具有保水性,當攝取過量時,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於組織間。飲食少鈉,有助於恢復體液正常代謝,減少水分不當堆積在組織的現象。對於經常感到「臉腫」、「小腿或腳踝腫」、「手指緊繃」的人來說,減少飲食鈉攝取,並搭配足量的鉀與水分,是促進代謝、改善浮腫的重要關鍵。
減鈉功效三⟫保護腎臟,減少疾病風險
腎臟是身體調節水分與鈉、鉀等電解質的重要器官。如果長期攝取過多鈉,腎臟必須不斷加壓運作,逐步增加腎臟過濾負擔,進而造成組織損傷。國際研究證實,飲食減鈉不僅有助預防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發生,也能幫助已有腎臟病的人延緩病程惡化(4,5)。
解析三⟫消水腫的3大減鈉技巧!營養師優先推薦減鈉鹽
減鈉技巧一⟫烹調使用減鈉鹽:減少鈉但不減鹹味的減鈉第一步
所謂減鈉鹽,是指用「氯化鉀」部分取代傳統食鹽裡的「氯化鈉」,減鈉鹽的鈉含量與一般食鹽相比,可以減少高達50%鈉,同時保留自然鹹味。民衆只需要將家中習慣用的鹽換成減鈉鹽,就能輕鬆實踐減鈉目標。
減鈉技巧二⟫多吃新鮮蔬果,攝取鉀加速排鈉
新鮮蔬果大多含有富含的鉀離子,鉀離子會促進腎臟排鈉,達到平衡體內水分、降低水腫的效果。像香蕉、奇異果、菠菜、地瓜、蕃茄、木瓜等,都是鉀含量較豐富的蔬果。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健康成人每日至少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不僅可預防水腫,還能補充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與天然植化素,促進身體健康並預防慢性病(6)。
減鈉技巧三⟫減少醬料及加工食品,避開隱藏鈉
調味料與各式醬汁通常含有不少鈉,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吃進隱藏的鈉。像醬油、沙茶、味噌、辣醬、烤肉醬和湯品等,鈉含量都不低。外食族點餐時建議主動表明「少鹽、醬料分開、醬汁少量」,儘量少喝湯、不沾醬,以蒸、煮、烤、清燙等料理爲主。此外,民衆購買包裝食品時,也可以先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標示,選擇鈉含量較低的食品,更能幫助掌控每日鈉攝取量,減少水腫及慢性病風險。
結語水腫常被忽略,但其實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掌握營養師推薦的減鈉飲食技巧、烹調改用減鈉鹽,不只能改善臉腫、腿腫帶來的不適,也能幫助身體更健康,是現代人最簡單又有效的日常保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