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芯片市場底部調整 新能源與自動駕駛驅動未來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實習生邵卓人 深圳報道

2024年,汽車芯片市場的低迷態勢仍在持續。

近期,頭部廠商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瑞薩電子(Renesas)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相繼發佈財報,普遍呈現業績下降的局面。

面對市場的持續低迷和庫存壓力,頭部廠商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應對挑戰。在短期的陣痛之中,裁員和結構性的成本優化成爲廠商首要的選擇。

意法半導體此前被曝正在考慮通過提前退休和自然減員的方式減少約6%的員工人數,具體裁員的數字可能在2000至3000人之間,主要集中於意大利和法國的業務部門,以應對營收狀況的困境。

與此同時,據報道,瑞薩電子也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000個以下的職位,同時取消2024年的加薪計劃,包括對高管薪酬的調整。瑞薩電子在財報中還披露,公司將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提高產能利用率等方式,進一步削減運營成本,並將資金優先投入高回報率的研發項目,從而增強企業在低迷市場中的抗風險能力。

恩智浦則採取了更爲精準的“外科手術式”刀法,通過全球裁員5%(約1800人)來精簡非核心部門,聚焦於具有更高價值的研發團隊。恩智浦的總裁與首席執行官Kurt Sievers指出:“儘管市場充滿挑戰,我們仍然專注於可控因素,通過穩健的執行力和現金流管理,努力實現軟着陸,同時推進增長戰略。”

儘管汽車市場的需求整體疲軟,但新能源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望爲行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業績承壓與庫存困境

過去兩年間,汽車芯片市場經歷了從短缺到過剩的快速轉變。此前,爲應對芯片短缺危機,全球主要廠商紛紛擴張產能,但隨着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終端市場的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的問題開始持續涌現。

從財報數據來看,頭部廠商2024年的業績普遍承壓。恩智浦全年實現營收126.14億美元,同比下降5%,淨利潤爲25.22億美元,同比減少9.83%。作爲恩智浦銷售額的半壁江山,汽車業務收入同比減少4%,降至71.51億美元。

英飛凌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其2024財年營收149.55億歐元,同比下降8%,其中汽車業務增長2%。儘管電動車的市場增長了,但整體市場的週期性調整和庫存消化壓力拖累了全年業績表現。

英飛凌科技首席執行官Jochen Hanebeck在財報中表示:“目前,除了人工智能領域外,我們的終端市場增長乏力,週期性復甦被推遲。庫存調整仍在繼續。短期訂購模式和庫存消化使得未來幾個季度需求趨勢的能見度難以估量。”

瑞薩電子的營收則同比下降8.2%,爲1.35萬億日元;營業利潤銳減42.9%至2229.77億日元。儘管汽車業務實現了6.4%的增長,預計爲222.5億日元,但是利潤率下降了3.1個百分點,至31.7%。

瑞薩電子表示,其營收下降主要是因爲需求疲軟導致工業、基礎設施和物聯網業務的收入減少。營業利潤下跌同收入下降和由此導致的工廠利用率下降和產品組合疲軟有關,此外研發費用增加等也是因素之一。

意法半導體的業績頹勢最爲嚴峻,2024全年營收同比下降23.2%,跌至132.7億美元,汽車業務同比下滑14%,至33.2億美元,淨利潤大幅下滑63%至15.57億美元。

對此,意法半導體總裁 Jean-Marc Chery在評論中指出,工業和汽車市場的庫存調整壓力,以及歐洲市場需求的持續疲軟,是導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2024年對於我們所服務的行業,尤其是工業和汽車行業來說,是幾十年來最糟糕的年份之一。終端需求出乎意料地疲軟,庫存水平較高,這些特點對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

新能源與自動駕駛:未來增長的關鍵驅動

儘管市場整體低迷,但期待於新能源與自動駕駛可能帶來的增量機遇,頭部廠商仍在積極加碼新的技術領域。

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更爲穩定的增長階段。儘管增速放緩,但隨着智能化技術成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焦點,市場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自動駕駛技術的加速落地同樣會爲高性能芯片創造新的需求。Robotaxi等自動駕駛商業化項目的推進,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來支持複雜算法和實時數據處理。

此外,汽車企業在端到端解決方案和純視覺智能駕駛技術上的積極投入,也會進一步推動ADAS、激光雷達傳感器等高端汽車芯片的需求增長。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汽車芯片的市場份額將從10%增長至15%。

基於對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拉動增長的預判,一方面大廠們持續相關收購動作。

恩智浦重點強調“軟件定義汽車”(SDV)領域。恩智浦已經在兩個月內,連續收購了三家公司,分別是奧地利的TTTech Auto、美國的Aviva Links和最近的NPU公司Kinara。恩智浦希望進一步提升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能力,將重心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領域轉移。

同樣,瑞薩也在去年收購了電子設計公司Altium,藉助多元化的業務佈局,爲其在市場復甦時搶佔先機創造機會。

與此同時,芯片廠商們在加大對第三代半導體的佈局,瞄準新能源市場。

瑞薩電子與碳化硅材料廠商Wolfspeed在2023年簽訂的長期碳化硅晶片供應協議也有利於其增強在高端芯片領域的競爭力。

英飛凌正在擴大碳化硅和氮化鎵功率半導體的產能,打造全球最大的200毫米(8英寸)碳化硅功率半導體晶圓廠。其計劃到2025年實現碳化硅相關收入超過10億歐元,並在2030年佔據全球30%的市場份額。

此外,本土化生產也是廠商佈局的重要策略。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中國市場顯得更爲重要。英飛凌正在與天嶽先進和天科合達開展供貨合作,而意法半導體更是積極部署China for China戰略。

Jean-Marc Chery強調,在中國進行本地製造對其競爭地位至關重要,因爲“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在全世界範圍內增長最快”。目前,意法已與中國內地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宏力達成合作,計劃於2025年底在中國本土生產40nm MCU。

跨越寒冬與未來挑戰

儘管市場已表現出觸底回升的跡象,但短期內復甦仍面臨多重挑戰。

Jochen Hanebeck在英飛凌的財報中提到:“我們正爲2025財年的業務增長的疲軟做準備。同時,我們將通過持續實施Step Up計劃中的結構性措施來增強競爭力。結合英飛凌的創新能力,我們正在應對準備結構性增長的驅動力,以便在未來的經濟回暖趨勢中處於最佳地位。”

意法半導體在財報中預計,2025年Q1收入將達到25.1億美元,同比下降 27.6%,環比下降 24.4%,表現出年度和季度的雙重下滑。瑞薩電子則預計其2025年Q1收入同比下降 12.2%,環比增長 5.6%,儘管在短期內有所恢復,但整體上依然面臨挑戰。

瑞薩CEO柴田秀俊在財報問答會上指出,“我們正處於週期性調整的底部。” 他強調,庫存調整的持續以及短期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可能爲公司未來幾個季度的表現帶來不確定性。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汽車芯片市場將呈現兩極分化態勢。通用型芯片可能繼續面臨庫存壓力,而功率芯片和高端存儲芯片等需求將繼續增長。隨着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對高端芯片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這爲市場觸底回升提供了動力。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陳虹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能源車在功率類芯片上的採用量高於燃油車,加上新能源車車款或專注於新能源車的品牌多數對新科技的採用較爲積極,如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各類應用,整體來說,新能源汽車是車用芯片成長的主要推動力。”

在她看來,中國佔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約65%,因此中國市場的情況與芯片廠商的營收有一定程度的連動性。目前海外主要車廠正積極進行純電車平價車款開發,預期2026-2028年纔會陸續推出,推動海外市場動能。

同時,陳虹燕還指出:“近期海外廠商對於電動化的推進力可能不足,但智能化仍是全球車廠皆強力發展的方向,也是芯片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智能化下芯片所需支持的軟硬件功能增加,使芯片的價格提升,因此芯片廠的成長增速雖會受到海外新能源車市場銷售疲乏的衝擊,但仍有機會受惠於智能化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