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歲還在接診,多地鼓勵醫生延遲退休

放眼全球,醫生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不少國家出臺政策,不強制醫生到齡退休。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今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行彈性退休,比如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週歲延遲到63週歲。

但對醫生來說,這個年紀退休可能還早了點。從全球範圍內看,很多國家都存在醫生老齡化問題,不少醫生年過63歲,仍是臨牀一線的頂樑柱。

德國就是代表國家之一。根據德國醫學媒體《醫生報》的一項調查,德國醫生協會登記在冊的醫生總數超56萬人,65-74歲年齡段者達81277人,在這些大齡醫生中,38675人仍在上班。

而醫學專業網站Medscape數據顯示,若放大到≥55歲,仍在工作的德國醫生佔比超30%,遠高於整體就業人口的平均水平(26%)。

德國不少人認爲這還不夠,應該進一步鼓勵老齡醫生延遲退休。實際上,老齡醫生經驗豐富的同時,雖然會隨着年紀增長出現健忘、能力降低等問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越老越吃香”。

退休會浪費醫生經驗

據可考查資料,德國於1889年率先實施與年齡掛鉤的國家養老制度,但一直以來,德國針對醫生的退休政策十分靈活。

1993年,該國提出“醫療結構改革”,稱因爲兩德統一,預計醫生數量會供大於求。爲了給年輕人騰位置,德國明確規定全科醫師等專業人士年滿68歲後,不得接診醫保患者。

理論上,老齡醫生們能繼續收治自費病人。但德國推行醫保全民覆蓋,其醫療保障體系以國家醫療保險爲主、私人保險爲輔。失去醫保患者,意味着醫生工作量會明顯縮水,形同退休。

有統計顯示,1999年至2008年年末,至少有6337名德國醫生因政策而強制退休。同期,預計的醫生過剩情況並未出現,反倒是人力缺口越來越大。

到2007年,大量德國醫學生主動改行,達到歷年培養總人數的1/3。累計1.6萬餘名德國醫生到別國定居、執業。還有不少醫生選擇自由執業,以縮減日均工作時長。

202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超25%德國醫生每週工作不足40小時。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德國缺醫生的情況愈演愈烈,農村、東部地區情況尤其嚴重,40%民衆就醫困難。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德國從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醫生68歲退休等相關規定,允許其根據健康狀況、興趣等,自主決定退休年齡。

但十幾年來,缺醫情況並未好轉。近日,Medscape援引德國聯邦醫學學會主席Klaus Reinhardt發言稱,法國曾利用減稅政策成功召回2萬名退休醫生,德國應向法國學習,讓老齡醫生繼續在醫療崗位發光發熱。

這不是Klaus Reinhardt第一次這麼說。他曾在2024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德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強制退休會浪費醫生長期積累的執業經驗。

事實上,醫生培養往往要經歷數年的長學制學習、臨牀規範化培訓。到五六十歲時,可能恰恰是其精力、經驗等綜合情況最理想的時候。

“(德國)醫生羣體的預期壽命或達88歲,其執業年齡應該有更多的浮動空間。”Klaus Reinhardt指出,德國現有10萬退休醫生。這是一個資源池,利用好了,或有助於解決人力缺口等問題。

很多醫生想幹到70歲

除德國外,美國、英國、加拿大也不強制醫生到齡退休。在美國,≥70歲的執業醫生人數佔比,已從2010年的8.9%增至2022年的11.8%。

英國、加拿大的情況更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兩國約20%的醫生超過60歲。

Klaus Reinhardt等心心念念要學習的法國,於2015年提交“醫療衛生修訂法案”,將醫生的退休年齡,從原來的68歲延長至72歲。

提倡醫生延遲退休的還有羅馬尼亞。2018年1月1日後,該國醫生需67歲退休,較此前延遲兩年。研究型醫師、身兼教職的醫生們可以70歲再退。

然而,這些改革曾在當地引起風波。以法國爲例,延遲退休條款出臺後,不少醫生、學術團隊公開反對,認爲這可能影響醫生的工作條件、身體健康。

但更多醫生持支持態度。Medscape報道,經濟狀況是直接動力。有些醫生可能沒存夠養老金,甚至身揹債務,他們不得不繼續工作,以確保收入穩定。

對那些業內口碑好、聲名遠播的醫生而言,繼續執業讓其感覺年輕、幸福、充滿活力。

2021年,以色列學者研究發現,延遲退休在醫生間非常普遍,“在我們的訪談中,十多位醫生堅稱,如果不是法律強制規定,他們永遠不會選擇退休。”

還有些醫生礙於找不到“接班人”才咬牙堅持。2024年時,加拿大醫生Peter Petrosoniak年滿74歲。因爲1000多名患者的後續診療無處可轉,其退休計劃一改再改。

“我壓力很大,很累。”Peter Petrosoniak告訴媒體,自己的腦子明顯轉不快了。最讓他頭疼的是文案等行政工作。近十幾年來,其工作時長穩步增加,每週要花幾十個小時填表。“我不得不白天看病,晚上或週末加班寫電子病歷。”

2024年9月,德國政府提出增發“延遲退休獎金”,以鼓勵退休醫生“再上崗”。彼時,有在崗醫生吐槽稱:“先把行政工作減負吧。”

“日益增加的行政負擔,正在消磨醫生的責任感。”一名兒科醫生在Medscape德文版論壇透露,隨着年齡增長,行政壓力已經成爲是否繼續執業的關鍵考量。“資深醫生延遲退休,應該從事更靈活的工作,平衡職業、生活、個人興趣。”

高齡醫生增多,如何保障醫療質量?

隨着醫生退休年齡越來越大,圍繞老齡醫生的體力、精力、知識更新速度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爭議。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1993年就指出,高齡醫生可能存在體力、智力衰退等風險。

2017年《英國醫學雜誌》刊發研究稱,治療同樣程度的內科老年重症患者時,相較於<40歲醫生,60歲以上者接診患者的入院30天內死亡率要高12%。

2009年1月取消強制退休年齡後,德國開始推動強制性的醫師定期健康檢查,比照飛行員、公共交通司機等職業,保障醫師基本人權及健康配套方案。

同樣沒有設定強制退休年齡的英國,鼓勵醫生在65歲後進行定期健康檢查、能力評估,還要求醫生參加持續的繼續教育,以保持專業資格、執業能力。

該國醫院和醫療機構會定期評估醫生的工作表現。評判指標包括患者反饋、同行評審,以確保醫療質量。

2015年和2018年,美國醫學會(AMA)醫學教育委員會兩次成立專門的研究工作組,試圖規範對高齡醫生執業能力的評估方法。由於和相關法律衝突,相關原則未強制執行。

心臟病學專家Anthony DeMaria早年提出,最合理的方法是從相對年輕時就開始評估,比如從40-45歲起。具體方式應根據崗位劃分,如充分考慮內科和外科醫生臨牀工作的差異性。

70歲的全科醫生Jonathan Maltz博士則更強調醫生自覺及同事監督。

他提出,醫生應該考慮停止執業的6種跡象,包括頻繁將熟悉的患者與其他病人混淆、異常的不耐煩、時常忘記接下來要做什麼,或使用器械時看不清、手部顫抖等。

參考文獻:

1.Why Some Doctors Never Retire. Medscape

2.Tuffs A. (2009). Germany abolishes its compulsory retirement age for doctor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38, b97. https://doi.org/10.1136/bmj.b97

3.Doctors in Germany - statistics & facts. Statista

4.German healthcare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Physician insights. McKinsey & Company

5.Shlomit Manor, et al. Retiring in a white coat: Doctors working after retire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ume 133, March 2022, 103678. doi.org/10.1016/j.jvb.2021.103678

6.Franziska U Jung, et al. Motivation to work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tirement among physicians. BMC Health Serv Res. 2024 Jul 25;24:846. doi:10.1186/s12913-024-11296-2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