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持倉動向顯現,大摩、小摩等去年四季度瘋狂買A股,部分操作也玩“快閃”

財聯社3月28日訊(記者 吳雨其)當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的阿布達比投資局增持A股、當大摩、小摩等國際金融巨頭在悄然佈局科技賽道……看似零星的資本漣漪下,一場外資重估中國價值的暗涌正在形成。

隨着2024年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季啓動,QFII持倉明細作爲觀察外資動向的“溫度計”,其最新披露情況恰似掀開了國際資本在中國市場的神秘底牌。

69家上市公司爲QFII流通股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截至3月28日,目前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中,共有19家外資機構通過QFII持有A股,涉及上市公司共69家。

其中,“中東土豪”阿布達比投資局在去年四季度增持了北新建材、中集車輛,持股變動爲454.12萬股、1.51萬股,同時新晉到中國巨石、寶丰能源的前十大流通股之中,持股數量爲2133.48萬股、3005.39萬股。與此同時,阿布達比投資局減持了東方雨虹和麗珠集團,分別減少112.21萬股、132.71萬股。

同爲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科威特政府投資局在去年四季度則新晉到衛星化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持倉數量達到2426.05萬股。另一主權財富基金的澳門金融管理局則出現在了華潤雙鶴的流通股名單中,持倉數量爲439.70萬股。

大摩、小摩也對A股佈局較多,其中,摩根士丹利國際在去年四季度新晉到2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中,其中新買入最多的爲省廣集團,達到1466.13萬股,摩根士丹利國際還在去年四季度買進多隻電子賽道等科技股,如創維數字、電氣風電、北緯科技、超聲電子、必易微等等。

共有6只股票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摩根大通證券的身影,分別爲巨星農牧、漢宇集團、寧夏建材、光智科技、萬事利和上海合晶,當前持股分別爲514.31萬股、247.83萬股、144.51萬股、58.14萬股、42.14萬股、18.77萬股。

高盛集團也新晉到了4只A股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分別是漢宇集團、友有食品、金明精機、電工合金,分別持有373.08萬股、198.52萬股、149.41萬股、118.16萬股。高盛國際則出現在了路暢科技的流通股東中,持股數量達19.49萬股。

時隔不到一季度就撤了?

財聯社記者統計發現,由於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存在時效性差異,部分外資在公司最新回購公告中呈現出明顯的短線操作特徵。Wind數據顯示,多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外資機構持倉週期不足一個季度,出現“快進快出”的波段交易跡象。

如悅心健康,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摩根士丹利國際持有該股212.81萬股,而到了2月27日時披露的流通股名單,摩根士丹利國際已消失其中;截至2月27日時悅心健康第八大流通股爲巴克萊銀行,持股數量爲225.49萬股,而到了3月21日該股在披露回購進度公告時,巴克萊銀行同樣消失在名單當中。

摩根士丹利國際在去年四季度還新買進舒華體育,持股數量爲124.27萬股,3月15日披露的回購公告截至3月11日的流通股名單中,就已不見摩根士丹利國際其身影。在武漢控股所披露的回購公告中,摩根士丹利也減持了該股約40萬股,同爲去年四季度剛買入。

股價走勢來看,悅心健康去年四季度下跌1.70%,今年以來則漲17.63%,舒華體育去年四季度跌2.11%,今年以來漲9%,武漢控股去年四季度漲0.68%,年內漲7.22%。外資們在去年四季度較低點買入,進入2025年後股價稍有回彈時賣出,“快進快出”以獲利。

國際投資者對A股關注度上升

對於上述外資在A股佈局的現象,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認爲,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關注度與情緒呈明顯上升態勢。

“我們對中國股市的樂觀看法得到了絕大部分投資者的認同,而我們接收到的投資者擔憂似乎是過去兩年來最少的。我們相信,投資情緒的改善自然有一部分來自於股市快速反彈本身,當然也有一部分源於由中國人工智能的創新火花以及全方位的政策寬鬆所激發的信心提振。”他指出。

他表示,當前國際投資者普遍認同中國經濟處於復甦的態勢。“我們海外路演討論的重點在於“兩會”政策信號、財政刺激規模、房地產活動情況、居民消費復甦節奏以及各行業產能利率用變化等中短期中國經濟走向,而非此前討論較多的人口老齡化、中美關係、社會保障體系等較爲長期的結構性話題。這顯示國際投資者似乎開始試圖從中短期的經濟走勢中尋找投資機會。”

未來則聚焦人工智能、消費的潛在機會,紅利與出海關注度降低。孟磊認爲,人工智能及其相關的行業(包括人形/工業機器人、智能駕駛等)仍爲國際投資者最爲關注的投資主題。

對於消費板塊,考慮到近期一線城市房價和成交量出現企穩的跡象,且優質消費內容持續供給,消費刺激政策不斷髮力,部分長線投資者開始詢問逢低佈局的機會。

不過,紅利和出海主題受到的關注度降低。在市場上行期間,高分紅板塊因其防禦性較強且beta較低而普遍跑輸市場。今年美國對中國及世界多地商品加徵關稅或將擾動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