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路者胡適 促進臺灣科技政策成型

百載風華:中基會的世紀光影(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適與中基會同樣有着深厚的情誼。需要說明的是,胡適於1949年後扮演起「鋪路者」的角色,推動了臺灣學術與科學的發展,促進臺灣科學體制及科技政策的成型,而中基會就成爲他實踐學術獨立夢想的重要助力。要而言之,胡適的理念影響了中基會補助的方向,於是受到胡適返臺後特別關注的三大學術事業—臺大、中研院及長科會,都是中基會重點支持或合作的對象。

先從臺大說起。胡適向來主張「集中一校」的方式,亦即集中全力發展一所大學作爲學術研究重鎮,從而帶動學術獨立的事業。1949年前,北大無疑是胡適的首選,在國府遷臺後則非臺大莫屬。1950年,胡適協助中基會在美恢復營運,隨後該會即提供臺大七個爲期兩年的學術獎助金,成爲最早通過的補助案。胡適與當時臺大校長傅斯年交誼匪淺,兩人的學術事業與思想觀念多有契合,都對臺大的成長寄予厚望。傅斯年爲充實臺大的圖書及實驗設備,希望比照先前北大借款模式,向中基會借貸十五萬美元。由於財務吃緊,又有挪用基金的失敗前例,中基會最終只能覈撥臺大兩萬美金。這在當時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特別在遷臺後外匯存底有限的情況之下。傅斯年在1950年年底因病逝世,行政院院長陳誠原本屬意胡適接掌臺大,但經過胡適的堅辭與推薦,改由錢思亮出任校長。胡錢兩人關係日益深化,尤其是1952年錢思亮成爲中基會董事,更有助於臺大順利取得該會的各種資助,藉以改善教員待遇和延攬優秀師資。

接着談中研院。集中資源辦好幾個研究機構始終是胡適的夢想。1958年春,胡適返臺定居並就任中研院院長,既是希望挽救作爲蔡元培、丁文江與傅斯年等朋友「僅餘之事業」的中研院,也是決心再爲國家在「奠定學術基礎」方面盡力。胡適與中研院的關係極其深厚,早在中研院創辦時,他就向亦師亦友的創辦人蔡元培提供不少建議。其後以中研院評議員的身份直接參與院務,又曾受聘爲史語所特約研究員,更在蔡元培逝世後成爲院長候補人選之一。中研院來臺後因缺乏重建經費而無從開展研究工作,代理院長朱家驊與史語所代理所長董作賓聯名函請胡適協助募款,而胡適允諾由中基會捐助五千美元,另提議由中研院委託中基會向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一萬美元,充作興建房舍所需費用。此外,胡適特別向中基會董事會報告安陽考古成果,爲史語所爭取出版經費,而原擬在臺大設置的三位講座教授,也是以史語所資深研究員爲人選。無論是院士會議及評議會的召開、改選,新研究所的籌設,或是院士選舉的提名,諸多院務都可看出胡適的影響,也能見到中基會提供的種種奧援。胡適返臺就職後,極力促使政府發展科學,中研院的定位和中基會的補助方針也隨之出現變化。

胡適身兼中研院院長與長科會主委,充分運用長科會與中基會的有限資源,爲推動臺灣的科學發展而費心勞神。他爲提升臺灣的學術水準,極力延聘海外學者回臺講授,可說窮盡一切方法。他於1959年11月5日致書在美執教的摯友趙元任,動之以情,誠懇勸說趙氏退休後「回到南港來住,把史語所的語言學組光大起來,訓練出幾個後起的人來,我們還可以多見面,大家高興高興!」還提到已經爲趙氏保留了一座學人住宅。1959年年底,得知旅美數學家陳省身將至巴黎講學,胡適特別寫信希望陳氏可以「留出兩個月來做China Foundation贈給臺大的客座教授」。胡適另又積極招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數學家林家翹,先是約請林氏擔任中基會資助的客座教授而未果,其後再三邀請林氏來臺講學而獲首肯,隨即寫信告知:「四月是臺灣最美的天氣,我們盼望先生能住到兩個月或一個半月,講學之外,還可以遊覽風景,看看近年各方面的工作情形。」期待林氏可以拉長留臺時間。(三之二:摘自清華大學《百載風華》)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