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一萬爆親子衝突!她揭父母「假擔心真控制」:千萬別說這句話

政府普發1萬元意外在不少家庭掀起親子風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府普發1萬元意外在不少家庭掀起親子風暴,由於財政部規定13歲以上青少年可自行登記領取款項,導致部分家長與子女因此鬧翻,甚至傳出案例有親子在ATM前爲了這筆錢爆發肢體衝突,最後還得由警方出面調解。

知名作家吳淡如近日在臉書發文,以「13 歲以上自己領!一萬元背後真正的問題:你是值得信任的大人嗎?」爲題,點出親子爭執的核心並非金額本身,而是「家庭理財習慣與互信」。

吳淡如指出,普發政策上路後,有家長質疑孩子無法管理「這麼大筆錢」,孩子則反問「政府都發給我了,爲什麼你要收走?」甚至有人自嘲最後只拿到50元,因爲媽媽認爲「小孩沒繳稅、沒資格領」。她直言,這些爭執反映的不是1萬元的價值,而是「家裡的理財智商與信任度」。

她分析,對多數孩子而言,平常一週零用錢以百元計算,突然拿到「一個月零用錢的幾十倍」,興奮在所難免,衝突真正來自「爸媽認爲小孩會亂花」與「孩子覺得爸媽也不會理財」的對立。

吳淡如強調,如果家長平日有良好理財習慣,孩子大多會願意把錢交給父母協助規劃;反之,若孩子看見父母常衝動購物、投資憑朋友推薦、刷卡不看金額,自然更不願意被管。她直言:「很多家長說怕孩子亂花,其實自己也沒在教,這叫做『假擔心,真控制』。」

她建議家長,不妨將1萬元分成三部分與孩子共同討論:「必要」(存下來當預備金)、「想要」(買一樣真正想要的物品)、「嘗試」(小額投資、捐款或實驗性花費)。在這個過程中,比錢更重要的是學習「選擇與後果」。

另外,她也不贊成家長跟孩子說「這1萬元拿來繳學費」這句話,因爲在孩子心中,學費本就應由父母負擔,若硬把1萬元挪作學費,只會讓孩子覺得錢被「A走」。

吳淡如最後提醒,孩子會爲了這1萬元主張管理權,反而代表他開始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這場爭執的背後真正檢驗的是,家長是否是那個「值得孩子信任」的大人。如果家長有能力和耐心陪小孩一起面對金錢,這次普發1萬元,其實是一堂難得的親子理財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