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一萬元」的民粹陷阱 暴露在野黨犧牲臺灣長期發展

▲普發現金三讀,國民黨團喊口號。(圖/記者屠惠剛攝)

●王信全/金融從業人員

在野黨推動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於2025年7月通過,強行編列2300億元普發全民一萬元,宣稱因應國際關稅戰、高通膨與經濟疲軟,號稱「還稅於民」。然而,細究情勢,這項政策不僅缺乏理據,更暴露在野黨的民粹操作,犧牲臺灣長期發展。

普發現金無助解決問題 更埋下財政與能源危機隱憂

首先,在野黨以美國加徵關稅爲由,主張普發現金刺激經濟。然而,美國關稅政策尚未定案,臺灣正積極與美方談判,2025年初報導顯示,臺灣有望爭取較南韓、日本更優惠的條件,半導體出口仍具競爭力。2024年經濟成長率達3.94%,出口穩健,顯示經濟並未疲軟。在出口得利、談判前景樂觀下,全民普發顯得缺乏必要性,徒增財政負擔。

其次,臺灣通膨溫和,主計總處預測2025年CPI僅1.94%,遠低於全球平均。民衆與中小企業最有感的壓力來自電價上漲風險,源於臺電長期虧損(2024年約4000億元)與國際燃料價格波動。行政院原計劃補助臺電1000億元,穩定電價並支持綠能轉型,卻遭在野黨刪除,轉而普發。

普發現金不僅無助解決電價問題,還可能推高物價,過去振興券經驗顯示,消費刺激常伴隨物價上漲(2020年部分零售品漲幅達2-3%),加重民衆負擔,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在野黨主張「還稅於民」看似合理,卻忽略國家如企業經營的邏輯。企業賺錢時,理性經營者不會全數分紅股東,而是投資未來成長,如研發、設備升級,以創造更大價值。

臺灣正處地緣政治風險高漲的十字路口,需積極投資產業升級、長照政策與能源基礎建設(如臺電電網)。在野黨卻以稅收超徵(2022-2024年數千億元)爲由普發,無視長期發展需求,形同企業放棄成長、只顧分紅的短視策略。

此舉更顯選舉考量,2026選舉前夕的法案時機令人質疑其動機。

普發現金並非不可行,2020年振興三倍券即因應疫情衝擊,財源明確且全民受創。然而,今日經濟穩健,普發未設所得限制,高收入者同樣受益,效益低且違反預算法規。

政府與民代應以納稅人長期福祉爲優先,保留臺電補助、支持受關稅影響產業,或強化弱勢補貼,而非淪爲民粹競賽。在野黨的短視政策,恐埋下財政與能源危機隱憂,令人遺憾。

▼行政院長卓榮泰說明110-113年歲計賸餘使用情形,普發1萬需舉債1014億。(圖/記者陳家祥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