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出特朗普手中尚存兩張王牌,自信坦言中國必須主動處理一件事情
中國猛地出手,暫停了波音的大訂單,直接給特朗普來了個重擊,貿易戰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特朗普見關稅不見效,拿出了兩張“王牌”:中企在美股上市被逼退和阻止美資投資,明顯是想讓中國屈服。
可中國一點都不慌,憑藉內循環和技術攻堅硬是回擊,從金融到科技,雙方鬥得不可開交,誰都不想讓步。中國這股底氣是從哪兒來的,特朗普的手段還能翻盤嗎?
中國這一招,實在是高明,美國還在等着中國的迴應,多次提高關稅就是想讓中國妥協。而這時,中國的航空公司突然宣佈暫停採購波音飛機的設備和零件,這可不是小事,直接削減了一筆大訂單,信息傳得清楚:想通過經濟手段來逼中國屈服,沒那麼簡單。
這一招不僅讓美國企業感到忐忑,也給特朗普團隊澆了一盆涼水。關稅戰打了這麼久,中國卻愈發底氣十足。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還是穩穩地佔據着全球貿易的關鍵份額,經濟的韌性真是顯而易見啊。
特朗普可不是好惹的,看到關稅這招不頂用,他立馬換了個招數,掏出了兩張“王牌”。頭一張,直接下令禁止美國資金流入中國市場。第二張更是乾脆,不讓中國企業在美股上市,也就是傳說中的“中概股摘牌”。
這兩招雖然不像關稅那樣立馬見效,但絕對讓人感受到威力,特別是摘牌這一招,顯得格外狠。這可是要切斷中企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生存空間。消息一放出去,華爾街和中國企業的高管們都開始琢磨,如果這事兒真的實施,那後果可真是相當嚴重。
咱們先聊聊這招王牌,禁止美國資本對中國投資。這可是把雙刃劍啊!美國的資金在中國市場的佈局那真是深得很,從科技到製造業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你想想,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這可都不是隨便搞搞的小事情。
如果特朗普真要下禁令,美國企業恐怕比中國還會先受不了。不過這招的出發點很清楚:通過限制資本的流動,讓中國經濟“缺氧”,以此達到讓中國主動來談判的目的。
美方這套組合拳,看上去挺嚇人的,其實背後藏着不少心思。簡單說,特朗普急了,持續幾年的關稅戰沒能把中國打倒,反而讓咱們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領域越走越遠。
去年,中國的電動車出口量增幅超過30%,這可把美國急壞了。白宮心裡明白,關稅沒啥大作用,乾脆換個策略,瞄準金融市場,打擊咱們的軟肋,想逼迫我們做出反應。
財長貝森特那句“一切選項都在桌面上”,聽起來輕描淡寫,其實是在向中國施壓,想讓咱們先作出妥協。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說得很直接,直截了當地指出,中國得依賴美國的消費者和資金。這話雖說得讓人不太舒服,但也是把美方的底牌給亮出來了:他們心裡明白,中美之間經濟上是相互需要的,誰也不能單獨走。
到2024年,中美的貿易總額照樣高達7000億美元,這種相互依存的現狀讓雙方的博弈特別微妙。特朗普的“王牌”威脅,實際上更多是想通過極端的施壓,尋求中國在貿易談判中做出讓步,比如開放市場、減少技術限制之類的。
中概股摘牌其實指的是美國證券市場上的中國企業被迫退市的事兒。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可不是吃素的,它具有多種手段,比如可以直接讓交易所把中企踢出美股市場,甚至可能會取消這些公司的註冊資格,讓它們連場外交易的機會都沒得。還有可能出臺新規,限制中企使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上市,簡直讓人措手不及。
VIE其實就是“可變利益實體”,簡單來說,這是中國公司爲了避開本國的監管,順利在美股上市的一種“小聰明”做法。像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這些大牌都靠這種結構在華爾街融資,VIE結構的中企在美國市場的總市值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影響力真的是相當驚人。
特朗普之所以對VIE下手,其實是看準了這是中企的“命根子”。一旦禁止VIE,那中企的融資渠道就會被直接封死。摩根大通也算了一筆賬,要是中企不得不從美股退市,那可就意味着會被踢出一些全球主要的股票指數,比如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可不是鬧着玩的。
這樣一來,全球的基金經理們可就得開始拋售中企的股票了。初步估算,約有11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會涌出,換算成人民幣就是800多億。還有二級市場的恐慌情緒,股價大跌、投資者紛紛撤資,這樣的連鎖反應可真是讓中企受不了。
不過在中國這邊,根本沒打算照着美國的方式走。暫停波音的訂單只是個開端,背後其實是中國更深遠的戰略規劃。早在2020年,中國就提出了“雙循環”戰略,核心思想就是以國內循環爲主,想把國內市場搞得更加壯大,同時也讓國內和國際的循環能互相帶動。
關稅戰一路打過來,中國的內循環已經初見成效。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雙十一”的電商銷售額就是個好例子。新能源車和高端製造業的內需份額也越來越多,這種“家裡有糧心不慌”的底氣,確實讓中國在應對外部壓力的時候更加從容不迫。
近年來,中國在技術自立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面對美國的科技封鎖,一步步升級,從芯片到軟件,各種“卡脖子”的招數接連而來。不過,中國可沒閒着,國產芯片的突破速度真是讓大家眼前一亮。
華爲的鴻蒙系統如今已經覆蓋超過8億臺設備了,國產5G基站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也是穩穩第一。這些進展把美國的科技封鎖轉變成了中國技術突破的助推器。特朗普的關稅和金融威脅,雖然在短時間內讓中國受了點罪,但從長遠來看,反而促使中國走出了一條更靠譜的道路。
說到金融市場的那些事,中概股摘牌聽起來挺嚇人的,但其實中國早就有了應對方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企選擇在香港或內地A股進行二次上市,成功分散了對美股的單一依賴風險。像阿里巴巴和京東在香港上市的規模都不小,2024年港交所的中概股交易量預計同比增長20%。
即便美國真把中企趕出美股,中國企業在別的市場照樣能找到融資的途徑。而且,咱們的資本市場改革也在加快步伐,科創板和創業板這兩塊的活躍度越來越高,國內投資者的熱情也能接盤不少融資需求。
說到美資投資的禁令,其實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雖然美國資金的撤出可能會讓某些行業短期受點累,但中國的全球魅力依舊強勁。歐洲和東南亞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依然高漲,加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一個個穩步推進,未來的前景還是不錯的。
資本追求利益的本性,註定不會因爲美國的禁令就完全放棄中國市場。更何況,中國的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強大。去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佔比首次超過了4%,國際化的步伐穩步推進,形勢大好。
這場較量,乍看是關稅和金融的鬥爭,其實更深層的是戰略耐力的對拼。特朗普的“王牌”威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激起些波動,但中國的應對方式早已從被動防守變成了主動出擊。
依靠內循環的堅實基礎和技術的迅猛突破,中國成功地把壓力轉化成了動力。中美的對抗註定是一場持久戰,特朗普希望中國先示弱,但中國卻穩紮穩打,目光鎖定長遠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
未來的路怎麼走,誰也不能說得準,不過有一點毫無疑問:在中國這邊,不光是應對的籌碼,還有對自我發展的十足信心。特朗普再使出什麼招,在中國的節奏裡,我們依然堅持着。這場鬥爭,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