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連續31個月爲負,意味着什麼?

今年4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1%,核心CPI上漲0.5%。

同時PPI持續下降,且在4月同比降幅擴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PPI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個月擴大0.2個百分點。

這是PPI連續31個月爲負,CPI連續25個月在0%附近波動。

5月19日,啓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和訊表示:“核心CPI的上漲更具參考價值,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也需要看到4月份核心CPI的上漲的驅動原因,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影響,可以看到今年4月主要是服務類價格對核心CPI的提升起到了主要的促進作用,比如五一假期前夕的機票價格等的推動作用。但是結合五月的情況看,目前價格上漲仍然存在動力不足的情況,包括PPI的持續下降,這說明整體的經濟狀況仍然處於相對低迷的態勢。”

在《2025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也明確提出,“提振物價的關鍵在於擴大有效需求”“價格調控思路上,要從以前的管高價轉向管低價”。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物價持續低迷對企業營收和利潤、居民收入、政府稅收和財力等造成不利衝擊,導致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背離,影響微觀主體的預期和信心,拖慢經濟恢復步伐,有必要以更大力度的宏觀調控促進物價合理回升。”

通過對比過往幾輪物價下行,羅志恆梳理出本輪物價低迷的特徵:首先是長度創新高,GDP平減指數連續8個季度爲負,此前最長爲7個季度,出現在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下的1998—1999年;二是PPI下跌覆蓋面和跌幅擴大,除傳統生產資料下跌外生活資料也出現下跌,建材鏈、部分新興產業跌幅加深;三是CPI同比增速中樞從1.5%以上降至0%,食品、房租和耐用品下跌明顯;四是本輪豬肉價格上行週期的漲幅偏低,對總體CPI的支撐較前幾輪顯著減弱。相比之下,2019年非洲豬瘟導致豬肉價格大漲,即使核心CPI同比逐步由1.5%以上下滑至1%以下,整體CPI同比仍處於2%以上。

另外的變量則出現在外部環境,4月以來,有關美所謂“對等關稅”引發的衝擊對於內部環境的也帶有一定的擾動。針對在日內瓦進行的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目前達成的協議對預期的影響,以及按照當前的關稅水平,對出口、就業和國內價格預期。

在5月19日的國新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從主要指標看,與國內市場聯繫緊密的市場銷售和服務業繼續穩中有升。1-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服務業生產指數分別增長4.7%和5.9%,均比1-3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的貨物出口和工業生產總體穩定。1-4月份,出口增長7.5%,比1-3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4%,保持總體穩定。

他認爲這些數據爲下一階段的回升提供一定的基礎,從下階段情況看,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比較多,國內週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有關外部因素的具體衝擊,潘向東認爲還需拉長視角去觀察。目前中美關係在關稅方面的會談取得階段性成果,外部衝擊目前來看有所減緩,但是並不意味未來這部分會有明顯改善。“外部環境壓力仍然較大,目前要拉動經濟,關鍵是靠拉內需。”

當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足夠積極有爲的情況下,潘向東認爲下一步政策核心仍然在提高居民收入、增強消費信心這部分,建議相關舉措提上議程。

“目前促消費的政策估計也會加力,我認爲關鍵還是要穩住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這部分預期如果縮水,勢必會影響消費信心的提振。在穩股市和穩房地產方面,預計還會有增量政策有待釋放。但也需要看到拉動內需短時間快速顯效的難度,需要多管齊下。”

羅志恆則提出,“關稅戰”衝擊出口需求,供需失衡將使出口依賴型行業價格承壓,應以更大力度的宏觀調控促進物價合理回升。

擴大需求方面,加快推出提振消費的一攬子政策,穩定資產價格,擴大有效投資。在以舊換新擴圍、財政支出向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消費領域傾斜、基礎設施適老化安排等進一步加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通過完善市場化機制、鼓勵併購重組等方式引導落後產能出清,推動價格迴歸合理水平。“例如,建立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通過碳排放定價推動水泥、煤炭、鋼鐵等行業落後產能出清。”

不過也需要看到有關水泥等行業進入納管範圍,現階段在全國碳市場仍是初步測試階段,真正深化顯效還需更長的時間。

市場秩序方面,遵循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思路,羅志恆建議,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招商行爲,引導企業有序競爭,遏制行業“內卷式”競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