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授權困局,傳統文化資源“牽手”數據交易平臺步入轉型新賽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馬嘉璐 廣州報道

當傳統文化遇到數據要素新浪潮,可以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廣州數據交易所與廣東見文有方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見文有方”)合作打造的“數文易——一站式數文產品服務平臺”自去年9月上線至今,已推動文物、影視等領域的百餘項文化資源轉化爲數字文化產品,並孵化出多款文創商品面向大衆消費市場。

一頭連接文化機構,一頭連接製造企業,數文易平臺志在蹚出一條以數據要素牽引文化資源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路徑。近日,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在採訪中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數文易平臺的目標是推動數文產品與實體產業融合對接,而構建規則體系和合作生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數據要素開闢博物館文創新賽道

“讓傳統文化數據資源通過數文易平臺這一橋樑,發揮數據要素+文化元素的聚合效應,拓展供需渠道,賦能產線,尋找到更多市場機會,是平臺建立的初衷。”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研究顯示,2022年全國6565家備案博物館中,有4680家是基層博物館或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的中小型博物館,佔比超過七成。然而,2022年中小型博物館館均接待觀衆量僅5萬人次,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全國年接待觀衆不足1萬人次博物館當中,81.9%爲中小型博物館。

另據國家文物局公開信息,在2021年,中小型博物館被納入各級財政補助支持的僅佔37.5%。截至2023年底,全國91.4%的博物館爲免費向公衆開放。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博物館僅依靠門票收入來支撐運營,絕非易事。

“這意味着中小型博物館一旦離開了財政撥款,營收壓力會很大。”一位文化授權資深從業者說,“加強自身造血能力是唯一出路。”伴隨着國潮的興起,文創是轉型出路之一。前有故宮文創引領文物“動起來”的IP潮流,後有省級大館接連推出“馬踏飛燕”醜娃娃等頂流爆款,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發展呈現出從保護傳統文化到商業化、藝術化再到數字化的發展態勢。不過,成功的案例總是離不開大IP、大製作的背書,有更多知名度不高、但極具特色的文物IP,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數據要素“牽手”博物館文創,“闖出”一個新賽道。2024年9月29日,廣州數據交易所正式上線數文易平臺後,陽江市南海Ⅰ號文旅融合發展中心以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數字化文物的紋路數據爲靈感,通過創意設計使博物館文化數據資源轉化爲數文產品,現已上架系列數文產品共29個,並與多家文創制造業公司達成交易,激活實體經濟產業線。

數據產權思維解決文化授權痛點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文創行業市場規模爲880.53億元,同比增長6.9%。在國潮IP開發的大勢之下,文創能從數據要素流通中得到什麼助力?

這與博物館文創開發中會面臨的著作權難題有關。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爲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因此,古代文物和古建築並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而是公共文化資源,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免費使用文物原型進行文創設計。從博物館的角度來說,儘管博物館保存着文物原件,但不能對這些文物進行著作權登記,也就無法通過著作權授權的形式參與到文創開發中。

如果要對館藏文物進行衍生創作,博物館則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需確保衍生作品具備獨創性,方能享有著作權保護。然而,中小博物館在文創開發中面臨專業人員不足的困境,截至2021年底,全國現有地市級以下中小博物館專業人員1.3萬人,平均每家博物館約4人。

隨着新業態的出現,有着文化IP授權二十年業務經驗的見文有方意識到,傳統的版權思維越來越難以走通。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創意數文元素提取,將文物IP轉化爲可交易的數文產品,在數據合規授權的路徑下,博物館IP授權的難題可以迎刃而解。

具體來說,在數據產權“三權分置”的框架下,博物館通過對館藏文物進行文化元素數據提取、創意設計等處理,形成數文產品。在數據要素的語境中,博物館對這些數字文化資產擁有持有權、使用權和許可權等權利,可以將產品經過合規審覈上架到數據交易所,進而授權商品製造企業使用,實現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

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數文易平臺圍繞“文化數字化-數文產品化-實體商品化”的實施路徑,致力於爲數文產品提供可信數文產品登記服務以及安全、便捷、高效的交易服務。

和其他數據產品一樣,經過合規審覈取得產品登記憑證後,數文產品可以上架到廣州數據交易所數文易平臺,拓寬市場渠道。商品製造企業也可以在數文易平臺集中採購所需的文化元素數據,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加速產品上市,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數文產品激活文化產業鏈

不僅是博物館,文旅、影視、藝術創作等多個領域同樣可以受益於數據要素流通帶來的新機遇。目前,數文易平臺已成功合規登記了14個系列共百餘款數文產品,包括“南海Ⅰ號博物館”、“南沙禮物”、“海天雄鷹”等多個系列數文產品。

據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介紹,與一般數據產品不同的是,數文產品大多爲非結構化的數據,針對原創類、文物類、改編類、其他類不同類別的產品特性,合規細則和交易規則也需要進行特殊設計。“有了明確的合規標準和交易規則,各方就可以通過數文易平臺更加高效便捷地對接,在合規保障下促進文化類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和價值實現。”該負責人說。

不過,達成數文產品交易並不是文化數據在數據要素賽道上的終點。上述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強調,支持基於傳統特色文化創新數據的應用開發,推動數文產品與傳統制造業等融合對接,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文化影響力,纔是實現了數據要素激活文化產業鏈、賦能實體經濟的目標。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搭建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至關重要。廣州數據交易所引進了見文有方作爲數文易平臺的運營合作方,並引入文化機構、設計師、數據服務企業、製造業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角色的參與方共同構建數文產品生態體系。以“南海Ⅰ號博物館”爲例,通過對宋代沉船文物的數字化處理和創意設計,打造的數文產品與嶺南商旅、星際熊、捷展服裝潮牌、屹泰水晶、寶曼珠寶、紀維肖服裝、丹尼熊等實體制造業公司達成交易,生產出一系列具有獨特文化和藝術價值的文創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隨着對數據要素流通交易這一新業態瞭解的逐漸加深,許多文化機構開始踊躍“嚐鮮”。除了解決授權痛點、完成實物商品銷售,數文產品經過合規審覈、價值評估等數據資產入表動作,還可以沉澱出文化數據資產,彌補文化機構資產結構較輕的不足,助力解決融資等產業發展中的難題。

“走進田間地頭、深入車間產線,賦能實體經濟始終是我們打造數據交易平臺的落腳點。”廣州數據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數文易平臺構建起的規則體系和合作生態,就是要明確“數據要素×文化旅遊”可以做什麼、怎麼做,幫助傳統文化產業“絲滑”轉型,把握髮展機遇。未來,數文易平臺還將持續彙集更多具有商業化應用價值的數文產品集,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探索文化類數據要素的應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