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假訊息超前部署!3招守住資訊安全防線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假新聞與詐騙訊息無所不在,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受害。(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颱風假消息未確定就瘋傳、AI變臉詐騙真假難辨,甚至連社羣公告都有可能造假,這些錯誤訊息不僅干擾生活,更可能造成財產損失與社會恐慌。爲了守護市民資訊安全,臺北市政府啓動全方位防護網,從即時澄清、教育宣導到法律追責,全面打擊假訊息,不讓市民成爲「轉傳幫兇」。

即時澄清不延誤!市府官網建置專區打擊謠言假訊息一旦流竄,往往讓人焦急不安,例如曾有網友散播消息稱市長透過社羣平臺私訊宣佈颱風放假的不實消息;還有網傳新生高架橋跨基隆河段出現裂縫的錯誤照片,這些都非實際狀況!

謠言愈早澄清,就能減少誤導,當不確定某個市政訊息是否真實時,市府官網設有「即時新聞澄清專區」,作爲市民最可靠的查證管道,針對颱風是否放假、重大公共建設進度、工程安全疑慮等熱門謠言、特定事件或議題,第一時間迴應說明並提供正確資訊,幫助化解疑慮,迅速釐清真相。透過即時透明的澄清機制,讓謠言止步、降低混亂,市府也強調,冒用市府名義的假訊息將依法移送警方偵辦,展現「零容忍」態度。

▲臺北市政府於官方網站設立「即時新聞澄清專區」,即時澄清網路誤傳資訊。(圖/翻攝自臺北市政府官網)

AI變臉詐騙也中鏢!市府推三不三要全民識詐除了假訊息,詐騙事件也層出不窮,近年興起的AI變臉、假投資廣告、網路交友詐騙,不只話術進化,還搭配影像製作增加真實感,容易讓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根據市府統計,今年7月臺北市就發生1,791件詐騙案件,財損金額高達新臺幣11億多元,其中「網路購物」最多,其次是「假投資」單筆損失動輒百萬元,再來是假買家賣家詐騙、盜(冒)用LINE帳號詐騙、假檢警詐騙。

近年更常見以熱門演唱會門票爲誘餌的手法,詐騙者佯稱「原價轉讓、急售不等人」,讓買家在壓力下匯款後立刻失聯。也有人冒充客服,冒用知名企業或公益團體名義,利用「您的訂票金額有誤,要驗證退款」、「升級會員需要你操作ATM/網路銀行」、「我是基金會客服,資料設定錯誤」、「點這個連結取消扣款或升級」等詐騙話術,步步設局。這些案例都真實出現在市府受理紀錄中。

▲▼近年常見以熱門演唱會門票爲誘餌的網購詐騙手法,以及比真的還會演的假客服。

爲提升全民防詐意識,臺北市政府積極宣導防範,持續推動「三不三要」原則:不聽信、不告知、不照做;要查證、要求證、要小心。面對不明來電或訊息時應提高警覺,「不聽信電話通知,要保持冷靜」、「不告知個人資料,要立即查證」、「不依據所留電話查證,要報警處理」,避免在情急之下落入圈套。

市府也提醒,網路交友需謹慎,切勿涉及金錢借貸或投資,更要當心AI換臉變聲冒充親友詐騙;此外,若涉及ATM操作,提款機沒有取消扣款功能,任何要求進行驗證操作的指示,都是詐騙。這些防詐觀念也正透過校園課程、社區活動與網路資源不斷推廣,讓警覺意識深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資訊識讀從小紮根!北市府結合App與課程推媒體教育在訊息爆炸的時代,假新聞和詐騙訊息被包裝得以假亂真,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誤導,甚至造成財物或名譽損失。除了即時澄清與防詐宣導,更重要的是培養民衆的資訊免疫力。臺北市政府透過「臺北通」App設立即時新聞澄清專區,並鼓勵使用TFC臺灣事實查覈中心、Cofacts(真的假的)、MyGoPen、Line訊息查證等第三方查覈平臺,方便快速比對資訊,找到可信來源,民衆平時可多加利用這些工具,在分享前先確認內容真僞,不讓謠言擴散。

▲▼使用TFC臺灣事實查覈中心、Cofacts(真的假的)、mygopen等第三方查覈平臺,可協助民衆快速比對資訊、進行查證。(上圖/翻攝自TFC臺灣事實查覈中心、下圖/翻攝自mygopen)

各單位也持續推廣媒體識讀課程,從辨識新聞真假到了解假訊息的生產鏈與生態,幫助民衆學會如何思辨與判斷。媒體識讀更是108課綱「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的重要核心素養之一,從國小開始培養基礎資訊應用能力、國中進一步察覺科技與媒體互動關係、高中則能進行批判與反思,從小紮根,才能面對日益複雜的媒體環境。

面對假訊息,我們都能成爲資訊守門人!若收到來源不明的訊息,不要輕易轉傳,先查證真僞,同時藉由課程、App工具與查覈平臺的方式,提升個人辨別訊息真假的能力,避免被標題浮誇、來源不明、情緒化或缺乏數據的假消息牽着走,若遇到可疑訊息或詐騙,可透過165反詐騙專線查證,或撥打1999市民熱線反映問題,確保資訊安全。落實媒體識讀,從你我開始做起,才能共同守住城市的真相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