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縣推傳習培訓 復振客家獅
客家獅有靈獅(中)、大面(右)、小面(左),大面是財神,小面是猴子,表演內容爲靈獅和大、小面三者間的互動,大小面鬥智是最有趣的地方,圖爲內埔國小客家獅。(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傳統舞獅技藝中,客家獅是較爲獨特罕見的獅藝,但目前面臨失傳危機,屏東縣政府爲振興客家舞獅民俗技藝,推動客家獅傳習計劃,號召學校、社區組成獅隊,進行培訓課程,包括瞭解客家獅的特色、各種步法動作,每隊可獲2萬元補助。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表示,獅隊培訓項目主要分爲3類,包括客家獅簡介及特色說明;基礎訓練如平馬、弓步、丁字步及麒麟步等步法;進階訓練如拜禮、七星、開席、翻獅、咬腳、咬尾、咬蝨、咬青、睡獅、咬簾、拜廟、桌上功夫、探井、過橋及咬果等動作。
客務處表示,客家獅是早期客莊節慶展演、避邪及民間小戲等場合常出現的傳統民俗技藝,不同於臺灣獅及廣東醒獅,客家人所舞的開口獅,獅頭略成正方體,凹凸分明,額頭上書寫「王」字,代表萬獸之王,舞藝高強,獅嘴可以開合,栩栩如生,下齶披有紅布,步伐以七星步爲主,表演時更有俗稱「大面」的財神與「小面」的吉祥猴陪襯,大小面鬥智是表演中最有趣的地方。
客家獅演出時,總會看見草蓆,這有兩種涵義,一是佔有一席之地,二是早期獅團出遠門都會帶着草蓆以便休息,後來逐漸演變爲將草蓆加入演出內容,是舞獅民俗中,客家獅獨特的技藝特徵。
客務處表示,縣府培訓的獅隊近年常在縣內各項重要活動,如六堆運動會、屏東好客米食節、六堆祈福尖炮城活動、昌黎祠韓愈文化祭等活動中受邀表演。培訓期間自5月1日至10月31日,傳習計劃即日起至4月2日,可向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