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NOKE登場!近40件草稿模型新作亮相
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平田晃久全新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於2月15日至3月30日在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免費登場!此展以三大主題、近40件珍貴草稿與模型,徹底爬梳從東京原宿新地標HARAKADO到臺灣近期重要建築項目,讓大衆不只能一睹平田晃久背後「纏繞」與「迴響」的兩大核心概念,亦可深入探索其對人類及自然融合的設計哲思。
睽違六年!忠泰美術館再邀平田晃久展出最新創作,此爲HARAKADO。 圖/©KENYA CHIBA
建築迷不可錯過的日本中生代大將
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曾說過:「我對城市與地形之間的關係特別感興趣。」(I a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its topography. )畢竟,從美學的角度來觀看,或許這世界上每個不同城市裡都有許多平凡無奇的建築,然而若是以俯視的角度眺望,或許每座城市皆充滿樂趣。
出生於1971年、師承伊東豊雄的平田晃久,爲日本中生代建築師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融合人類與自然的哲學思考,兼具論述與創新設計的實力;近年也與臺灣在地有不少建築計劃陸續進行中。不只2012年獲威尼斯雙年展第13屆國際建築展日本館金獅獎,2022年亦獲臺灣大學「藝文大樓」新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監造技術服務公開競圖首獎。
此展以「物我交織的臨界」爲題,因平田晃久認爲,「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着。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爲前提預設的人類羣像──在各種事物(物)與人類(我)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爲此,展覽雖然自日本練馬巡迴至臺灣,但現場所有空間規劃皆由平田晃久量身設計,從模型、創作論述到手繪原件皆爲必看亮點!同時,
展覽亦透過三大主題、近40件作品,不只探討在不斷轉變的人類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建築如何迴應未來的需求,成爲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新契機。更透過平田晃久最初的核心概念「纏繞的相容性」,持續探索建築如同一個生態系統,成爲人類與自然共生的有機場域,亦結合近年「迴響」概念,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匯聚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思想的連結與共鳴,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平田晃久。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Marc Goodwin, Archmospheres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舉辦,「纏繞」主題於大階梯空間展出。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三大主題一窺平田晃久近40件珍貴作品
▧主題1:〈纏繞的相容性—身體的交織臨界〉
透過多個關鍵詞展現「無法一眼望穿的空間」,如何相連卻又充滿未知的模糊邊界。不只讓「樹木」作爲建築理想型態,成爲萬物共生的據點,也藉由「發酵」讓人與建築、城市自然相融。
一如平田晃久的東京作品「Tree-ness House」結合住宅與藝廊,如同樹木般由方盒、皺褶、植栽組合,立體化內部空間,融合庭園與街道,共構出一個三度空間。臺北12層集合住宅「富富話合」,將自然引入都市,透過建築退縮設計,爲每戶打造寬敞陽臺,並以屋檐與植栽調節陽光,營造立體且舒適的場域。
東京的複合式大樓Tree-ness House模型。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位於東京的複合式大樓Tree-ness House,結合了住宅與藝廊。如同一棵樹由樹幹、枝條、葉片構成,本案將方盒、皺褶、植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不僅將建築內部空間立體化,更將庭園、街道等外部空間一併納入成爲整體,共同建構了一個三度空間。 圖/©Vincent HECHT
坐落於臺北的12層集合住宅「富富話合」,藉由退縮讓各住戶皆能擁有寬闊的陽臺,而受到屋檐與植栽的遮掩,陽臺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中間區域。水氣與空氣交織纏繞,形塑出一座適合21世紀亞洲的高層建築原型。 圖/©Dean Cheng
「富富話合」模型。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主題2:〈迴響—意識的交織臨界〉
平田晃久向來思索人類與數據彙集後所衍化的特質,他形容植物藉由揮發物質,以類似香氣或聲音的感知進行溝通,並稱此爲「迴響」,而這些「迴響」也影響着當代建築的創作。
一如「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在設計過程中,平田晃久舉行多次工作坊,積極聽取市民和相關人士的意見,將集體思考與回饋反覆融合,創造出一個充滿集體無意識「迴響」的空間,成爲市民匯聚的文化據點。
而目前在臺灣進行中的新作「國立臺灣大學 百歲紀念館」前身爲「臺大藝文大樓競圖」計劃,規劃包括博物館、多功能展演廳等多元空間。作品導入「Fragment」(斷片)元素,試圖在變化多端的展示空間與活動中激發互動。透過融合人類思維與AI人工智慧的形式,對「Fragments」的形態進行研究,使其成爲啓發各類展示與活動的催化劑。
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是由RC建造的「箱型建築」,周圍環繞着鋼構支撐的「環狀」坡道,形成一棟將街區延續至室內的建築。 圖/©Daici Ano
國立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模型。 圖/©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國立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模型,因競圖過後由於各種因素,計劃的規模與功能大幅縮減,轉爲以舉辦企劃展爲主的博物館設施。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即使國立臺灣大學百歲紀念館有所調整,平田晃久仍保持當初揭示的理念,亦即是New Forum,這個場域不僅是單純的展示空間,更是一個讓展覽與各種相關討論、活動相互交織的場域。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主題3:〈迴響之迴響—時空的交織臨界〉
此外,平田進一步思考建築與不同時空的迴響如何對話。他認爲,當代的迴響與過去的歷史、文化交疊時,會產生新的共鳴。建築成爲跨越時空與意識的任意門,除了迴應當代生活的需求,還能保留並傳承過去的歷史記憶與感受。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像2024年開幕的東京原宿新地標「HARAKADO」,便是以編織概念打造出建築立面,再透過立體玻璃帷幕映照出表參道街道櫸木、天空與神宮之森的自然綠意,同時也呈現新建築與街區歷史共存的城市面貌。而「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則是爲即將到來的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設計,其中包含活動場地、休憩與用餐區、展示空間及小型舞臺。其以數道帶狀樓板構成,結合光線、風與綠意,且帶狀樓板的方向則依關西地形的皺褶方向,以及展場的盛行風向來設計,充份展現地球作爲生命體的活動特徵。
這棟位於表參道與明治通交叉口的商業設施,平田晃久設計以立面設計「編織街區」,讓映照出綠意與街景的反光玻璃,像多角形的編織品那樣環繞排列;而屋頂建置了大型階梯與庭園,來打造開放並具有律動感的景緻,創造出一個既立體又開闊的十字路口。 圖/©KENYA CHIBA
HARAKADO模型。 ©忠泰美術館
2025年日本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 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2025年日本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複合式設施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 ©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奧夫塞計劃 Off-Site Project
忠泰美術館自2016年開館以來,透過長期性的藝術實踐計劃「奧夫塞計劃 Off-Site Project」,持續邀請不同創作者跳脫美術館的既定場域,於非典型的展演現場進行創作,藉由結合建築與藝術的實踐重新詮釋「Off」的概念。忠泰美術館繼2021年與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合作推出《場域・啓發—隈研吾展》後,今年邀請到日本中生代建築師代表人物之一的平田晃久來臺舉辦個展《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