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足協自薦系統目標需更加明確
閃電體育7月7日訊近日,中國足協公佈了球員自薦系統截至6月30日的相關數據,數據顯示,系統註冊人數超2.5萬,流程啓動者達1055人,最終303人進入備選庫。這一數據看似亮眼,卻需理性審視。從初衷來講,系統拓寬足球人才選拔渠道的出發點值得肯定。但實際效果,卻難以讓人樂觀。
從擴大足球人口角度看,系統的作用微乎其微。註冊人數雖多,多數人註冊或許只是一時好奇,並未真正參與到足球訓練與比賽中。真正能持續踢球、提升水平的人數佔比不明,若無法將註冊熱情轉化爲實際參與度,足球人口的增長便是空談。
在選拔人才方面,“大海撈針”這樣的方式效率也十分低下。年齡跨度從5歲到47歲,這樣寬泛的年齡區間,使得選拔缺乏針對性。5歲孩童還處於啓蒙階段;47歲球員身體機能衰退。而且2011 - 2013年齡段球員佔比超69% ,如此集中的年齡分佈,容易造成其他年齡段人才被忽視。專家團隊雖進行初篩評估,但面對如此複雜且無重點的人員構成,很難精準定位有潛力的人才。
足協不應盲目採用這種“撒大網”式的做法,而應明確目標。比如針對特定年齡段、特定技術特點進行選拔,對青少年球員,可分年齡段制定詳細的選拔標準;對有突出技術特長的球員,設立專項選拔通道。讓更多有潛力的球員在實戰中被發現。只有目標明確、措施精準,才能真正實現足球人才選拔機制的革新,推動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
閃電體育 丁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