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基心肌梗塞急診患者10月病例飆至53人 國際輔導提升救心速度
▲屏基心導管團隊24小時待命隨時上線。(圖/屏基提供)
記者陳昆福/屏東報導
屏東基督教醫院繼月前與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簽署「國際胸痛中心認證備忘錄」後,於10月底迎來AHA亞洲專員Amy Tam親臨指導,進行「到院輔導與流程優化」作業。這不僅是屏基落實與AHA合作的重要一步,更象徵屏基在急性心肌梗塞照護品質上正式與國際標準接軌,邁入全新里程碑。
屏基院長吳榮州表示,這次美國心臟學會專員與急診、心臟內科、重症照護、護理及個案管理師等跨領域團隊共同檢視屏基的胸痛照護流程,針對標準化作業、心導管室啓動時間、人力配置,以及後續復健與追蹤機制等面向,提供具體的優化建議。「屏基是全臺第一家與美國心臟學會合作推動胸痛中心認證的醫院」吳院長指出,「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輔導,讓屏基的胸痛照護系統與美國同步,真正做到即時、精準與高效救治。」
屏基自民國88年成立心導管團隊以來,已成爲南臺灣心臟急症照護的重要據點。此次輔導將協助醫院依循美國心臟學會最高等級的「全方位胸痛照護中心」(Comprehensive Chest Pain Center)標準,進一步強化院內流程整合與品質管理,讓「黃金90分鐘」的救心時間更加無縫與精準。
屏基副院長黃偉春指出,胸痛中心的照護並非僅限於急診現場,而是涵蓋從到院前救護、心電圖判讀、重症照護,以及藥事、營養與戒菸輔導等跨領域整合服務。經美國心臟學會確認,目前屏基是全臺第一家導入「首次醫療接觸到血管打通時間」(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Wire, FMC to Wire)品質監控指標的醫院。
黃副院長進一步解釋,傳統的「Door to Wire」指標是以病人抵達心導管醫院急診爲起點,而「FMC to Wire」則更前推至病人第一次接觸醫療體系的時間,例如救護車現場或非心導管醫院急診。屏基率先啓動「雙指標監控」,代表醫院不僅追求院內速度,更着眼於整體急救系統的協作與病人全程照護品質。
時序入冬,屏基急診室開始涌現心血管急症病人,10月心肌梗塞病人就多達53人次足足比9月的18人次高出兩倍。屏基心臟內科主任張雲德強調,屏基是屏北地區唯一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唯一24小時提供心肌梗塞急救服務的醫療機構。近年來,醫院每年平均搶救超過350位心肌梗塞患者。「美國心臟學會的輔導不只是國際認證的開始,更是品質持續提升的起點,」張主任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位心臟急症患者都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安全、最先進的治療。」此次與美國心臟學會的深度合作,預示着屏基將以國際級的胸痛照護品質,守護更多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