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的5個真相:Goodbye Titan,Hello AI

文 | kiki

再見,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據彭博社與諸多媒體的報道,關於「蘋果放棄造車」的消息已成爲科技圈最熱的話題,一些具體的數據說明了蘋果在造車項目上的投入:比如投入長達十年、投資數十億、參與員工達2000名等。

一些造車圈的車企高管也紛紛對蘋果造車發表觀點,比如馬斯克的「點菸敬禮」,雷軍與何小鵬的「震驚和不可思議」,而剛剛發佈「營收破千億財報」的李想更是直接在社交媒體上下了判斷:「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有關「蘋果造車敗局」的分析已不在少數。從其誕生到如今被中止,與蘋果過去的諸多嘗試相比,泰坦計劃這一秘密項目所面臨的爭議大得多,但也只是蘋果歷史上諸多失敗的項目之一。

本文試圖從蘋果造車的5個「側寫故事」出發,幫助讀者從微觀角度理解蘋果的野心、敗局與可能性。

沒人知道蘋果造車的真正起源。

「Project Titan」如何從一個秘密變爲公開的秘密,源自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理想,來自「iPod之父」之一Tony Fadell對公衆的講述。在2008年,他就和史蒂夫·喬布斯就討論過蘋果造車的可能性,他們在幾次散步中會互相詢問關於造車的諸多問題,比如:如果蘋果要製造一輛汽車,會製造什麼?儀表板會是什麼?座椅會是什麼?會給它提供燃料或動力嗎?這是一個與創始人意志相關的故事,爲蘋果造車增添了某種理想色彩。

第二個故事關於訴訟,來自一家美國電動車電池製造商A123。2015年2月,這家位於馬薩諸塞州公司的公司聲稱蘋果挖走了其5名高科技博士和工程員,人才流失給他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A123相信「蘋果目前正在開發一個大規模的電池部門,以便在與A123相同的領域進行競爭」。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現實,來自GoMentum Station。GoMentum Station位於美國舊金山硅谷以北約40英里遠,當你進入這座城鎮時,目之所及都是破舊的房屋與開裂的道路。這裡原是廢棄的美國海軍基地,現在已被改造成現已改造成高度安全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場。2015年5月,蘋果「Project Titan」的工程師會見了這裡的官員,一位蘋果工程師Frank Fearon寫道:“我們……希望瞭解該空間的時間安排和可用性,以及我們需要如何與其他各方進行協調和使用它。”

第四個故事關於華爾街,來自蘋果的投資人——被譽爲「華爾街之狼」的卡爾·伊坎。在2015年,他給庫克寫了一封公開信,信裡說:“親愛的蒂姆......我們相信這則謠言,但同時也尊重並理解蘋果對計劃的高度保密。公司大幅增加了在研發方面的支出……這使得我們對蘋果即將引入的兩個新品類——電視和汽車——感到信心十足。這兩個領域的市場規模爲2.2萬億美元,是蘋果現有市場的3倍。”

沒人知道蘋果管理層最終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媒體們的報道,如果從2014年庫克正式批准泰坦計劃開始(可能更早),蘋果已在造車上至少花費了近十年時間,這也是蘋果諸多項目中研發時間最久的項目之一(蘋果的VisionPro歷經了8年時間)。泰坦計劃的中止,並不是一次突發的意外,而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最直觀的體現是被拉長的發佈期——從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26年,發佈計劃時間被不斷拖後,人們對蘋果造車的期待也從驚喜逐步到懷疑。而對該計劃的員工而言,實際在造車上,蘋果萌生退意已很久了。據「財新」對一位曾參與蘋果造車的前員工的採訪,這位員工的評價是:“電動車市場已經太捲了。”

華爾街的讚賞是來自蘋果的止損。

被曝出中止造車計劃後,蘋果股價小幅上漲,這體現了華爾街對蘋果這一決定的讚賞,在他們看來,這讓蘋果公司避開了競爭激烈的電動汽車市場。彭博資訊分析師Anurag Rana和Andrew Girard表示:“考慮到汽車的長期盈利,蘋果將資源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正確的選擇。”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在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如果蘋果取消造車計劃是真的,這代表着,蘋果正在將其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認爲更爲重要的領域,同時通過取消一個可能需要鉅額投資而且成功不確定的項目,展現了蘋果對成本控制和財務紀律的重視。”

但正如「華爾街之狼」的卡爾·伊坎在2015年對蘋果造車的看好,從興奮到不看好,態度的變化本質上是他們基於回報的判斷。美國知名科技分析師Gene Munster也承認了對Apple Car的判斷是失誤的:“過去三年裡,我認爲Apple Car面世的可能性是50%,大多數投資者認爲這一可能性爲10%。”

華爾街並不是不期待蘋果宏偉的造車野心:“一輛蘋果汽車將是史詩級的”。Gene Munster說。更多的投資者只是意識到了,造一部偉大的手機和造一臺更偉大的車,就連蘋果也沒有能力同時做好這件事。

蘋果沒有造車經驗。

因此在實施「泰坦計劃」中,蘋果曾從特斯拉、福特、寶馬、保時捷等車企中聘請高管,期冀彌補這一短板。據LinkedIn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蘋果汽車團隊(也被稱爲特殊項目組:SPG)共計1200多人,其中170人來自福特汽車公司,300多人來自特斯拉,110多人來自汽車相關的民營研究機構。

但鐵打的泰坦,流水的高管,十年之中,蘋果造車團隊人員流動頻繁,而人員動盪背後,反映出的是蘋果搖擺不定的路線與搖擺不定的供應鏈。

從跨界造車的路線上,蘋果有兩種選擇:一種路線是以特斯拉、小鵬汽車等爲代表,開發完整的整車,他們掌握整車製造資源,有自己的工廠和軟硬件資源。另一種路線則是以華爲、百度爲代表的深度合作模式,他們與整車代工廠合作,提供軟件設計、用戶體驗等技術解決方案,強強聯合。

令果粉和投資者興奮的無疑是第一條路,蘋果深入汽車供應鏈,再去建立一個如「果鏈」一樣的帝國。

蘋果最初也是想要從整車製造出發,先補短板,再發揮其軟件應用的優勢。「整車路線」的想法源自蘋果造車項目第一任負責人Steve Zadesky,他曾是福特的一名工程師。但在內部究竟是選擇哪一條路線,其實經歷了長時間的內耗,也耽誤了研發進程。而隨着2016年Zadesky的離職,蘋果逐步從整車開發轉爲研究自動駕駛解決方法,但在具體的路線選擇上,依舊是搖擺的。

據「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統計,從美國車企到日韓車企再到中國車企,蘋果都曾接觸過。2016年,蘋果與戴姆勒、寶馬關於汽車項目的合作談判以失敗告終;2020年,蘋果曾與美國初創電動汽車公司Canoo有過接觸,最終不了了之。隨後,蘋果又將目光放至日韓汽車供應鏈,2021年1月,據日媒報道,蘋果和現代起亞、豐田、大衆等車企都展開談判。

而據「出行一客」報道,蘋果也曾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談過造車合作,“但好像因爲要去美國建廠,大家都不樂意,就吹了。”

在手機領域,掌握定價權和話語權的蘋果在汽車供應鏈上頻頻碰壁,所反映出的是兩個行業不一樣的產業生態。

雖然手機和汽車,都是關於成本和效率的遊戲,也依賴垂直整合的產業鏈生態,互相跨界的也不在少數。但不同的是,汽車廠商們利用成本效率最終是爲了實現整車的成本控制,至少在新能源時代,車企品牌雖然依舊強勢,但產業鏈各環節,卻是開放共贏的。

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鵬和大衆的合作,小鵬將自己的BOM成本給了大衆,大衆拆完G9後再告訴小鵬,你這個成本大概貴了多少,小鵬再拿着大衆給的成本去與供應商談。

但蘋果並非如此。在「果鏈」封閉的生態內,蘋果牢牢掌握着利潤高點,其強勢地位確保了它攫取最高的利潤,吃最大的蛋糕。

這是姿態的不同,也決定了蘋果進入汽車產業鏈博弈的艱難。

馬斯克不討厭蘋果,也不會拍手叫好。

在馬斯克的「點菸敬禮」中,結合過去蘋果從特斯拉挖人的故事,雙方圍繞造車的「恩怨情仇」也被媒體再度拿來討論。

但事實上,馬斯克對蘋果造車最初的評價是這樣的:“我不討厭蘋果,這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我很高興他們正在開發電動汽車。”特斯拉在最初誕生時被媒體們評價爲「汽車界的蘋果」,馬斯克也相信,汽車是爲蘋果「提供重大產品創新的最終答案」,但他也提示過蘋果,造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現在蘋果知道了這些,也放棄了這些。蘋果失去了「Project Titan」,馬斯克也失去了一個偉大的對手。

在初代iPhone誕生不久,喬布斯就開始對特斯拉及新型電動車產生了興趣。在這位蘋果創始人眼中,車無疑是承載新交互方式的又一個入口。後來,喬布斯對人們這樣說:“我們有平臺去設計好一輛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打造一款汽車。”

在蘋果宣佈造車的這些年裡,庫克很少公開談論造車。爲數不多的其中一次是在2017年蘋果第三財季的財報電話會上,他首度證實泰坦計劃的存在,並稱「自動駕駛是所有AI項目之母」。

從這個角度來說,蘋果並沒有放棄造車,只是更堅定了自己的AI路線。在剛結束的蘋果年度股東大會上,庫克重申了對AI的大力投入,而蘋果一切在汽車項目上投入,都會以基礎技術延續下去。

參考資料:

1、出行一客:《蘋果造車,錯過的那些年》

2、Doug Bolton:Apple car is definitely being built and company could be about to start testing it, reports claim

3、Mark Harris:Documents confirm Apple is building self-driving car

4、Matt Egan:Apple accused of stealing employees from battery maker

5、蒂姆·庫克傳:蘋果公司的反思與商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