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和它一起煮,每天一碗,血管通了排便順了

最近這段時間,好多朋友留言問我:“我爸媽都有三高,平時除了吃藥,還能怎麼調理?”“有沒有簡單點的食療方法?”

還有人私信說:“我便秘好久了,吃藥一直沒啥用,有啥辦法嗎?”

看到大家這些留言,我心裡特別理解,現在三高的人羣確實越來越多,不管是血壓、血脂,還是血糖,多半和我們的飲食、脾胃功能、氣血運行脫不了關係,加上現在的人久坐不動,吃得又好——說白了就是肥甘厚味吃太多,各種問題就冒出來了。

既然大家都關心這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特別簡單的食療方——蘋果山楂水!

或許有人會問了,你不是總說要因人而異嗎?怎麼這次又推薦大家都喝蘋果山楂水?

其實這正是我想先和大家說清楚的,我們一直強調的是“因人而異”,從不是說所有的方子都不能通用,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像蘋果、山楂這樣平和的食材,確實適合大多數人日常調養。

再說了,蘋果性平味甘,《本草綱目》裡都說它能“和胃、益氣、生津、潤肺”,既不寒涼也不燥熱,連小孩子都能吃,山楂雖然微溫,但它消食化積的作用特別好,而且我們用的是煮水的方法,藥性更加平和。

與其“一刀切”地說這也不能吃、那也要小心,不如認真聊聊,在什麼情況下,蘋果山楂水能幫到我們,當然了,具體到每個人的體質,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用量。

首先讓我們搞清楚,爲什麼現在血管不通、便秘的人這麼多?

——當然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

從中醫角度講,中老年朋友血管不通,往往有兩種情況:一是氣虛血瘀,氣推不動血,血就容易瘀滯在血管裡,形成斑塊、堵塞;二是痰溼阻滯,脾胃虛弱,運化不暢,溼濁和脂肪堆積,變成痰濁堵在血管裡。

便秘呢?多半也是脾胃虛弱,大腸傳導無力,再加上久坐不動,腸道蠕動慢了,宿便就堆積在體內。

你看,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指向一個核心——脾胃功能弱了,氣血運行不暢了!

試試這對“黃金搭檔”——蘋果配山楂 蘋果

蘋果味甘、性平,《本草綱目》裡說它“和胃、益氣、生津、潤肺”,還能調中益氣,潤腸通便。特別是蘋果富含果膠,這個果膠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它能和膽固醇、脂肪酸結合,幫助排出體外,減少血管壁的沉積物。

山楂

中醫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肝經,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化痰降濁的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山楂能“消肉積、化油膩、行血脈、散瘀血”,簡單說,山楂就像個“清道夫”,能把血管裡的瘀血、油膩、溼濁給“趕”出去,同時還能促進腸道蠕動。

蘋果+山楂

既能養脾胃、助氣血,又能化瘀散結、去痰溼,正好對血管不通和便秘這兩個問題都有幫助,而且蘋果不寒不燥,不傷胃,山楂微溫又不燥烈,兩者平衡得剛好,適合多數人日常調養。

具體怎麼做呢?

材料:蘋果1個(中等大小)、幹山楂片10克(如果用鮮山楂就20克)、冰糖適量(血糖高的朋友可以不加)

做法:

怎麼喝:連湯帶果一起吃,每天一碗,最好在午後或晚餐後溫熱飲用。

特別提醒:胃酸多、有胃潰瘍的朋友,山楂要少放或者單喝蘋果水就行。平時體質偏寒的朋友們,可以加幾片生薑一起煮,暖胃又驅寒。

除了通血管,堅持喝還有三個明顯的變化:

大便順暢了——果膠加有機酸,潤腸又刺激蠕動,宿便少了,人也輕鬆多了;飯量控制了,血脂也穩了——山楂幫助分解脂肪,蘋果的果膠還能減少脂類吸收;精神頭足了——血流通暢,氣血上行,頭不沉了,晚上睡得也香。

從中醫角度說,這也體現了“脾胃和,則氣血生;氣血足,則百病不生”的道理。

記住:養生不在於多複雜的方子,而在於堅持做對身體有益的小事,蘋果山楂水就是這樣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來源:青島廣播

溫馨提示:本文所載的健康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觀點,不能直接作爲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在採取任何預防、治療或治癒的措施之前,請先與醫生進行溝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爲“化名”,切勿對號入座

(蓬萊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