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兩代興農人 接力盤活桃經濟
張宇涵在峪口鎮開了家“農場咖啡” 張寶誌在自家桃園裡工作 張宇涵帶領顧客採摘蔬菜
眼下正值桃子成熟季,作爲平谷大桃主產區,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興隆莊村桃林成片,一個個鮮嫩飽滿的桃子掛滿枝頭,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這其中,又以張寶誌家的大桃最有名——不但個頭大、聞着香,吃起來也最有桃味兒。張寶誌種出的平谷大桃,還曾作爲“國慶禮桃”在人民大會堂亮相。這份榮耀的背後,是張家父女接力深耕的故事——“老桃農”張寶誌以古法養地、精耕細作守護品質根基,“新桃農”張宇涵用商業思維打開市場格局,兩代人共同孕育出了暢銷不衰的“平谷桃王”。
古法養地
三年休耕不施化肥讓土地“深呼吸”
在興隆莊村的桃園裡,50多歲的張寶誌正與老伴兒一起爲桃子拆袋。張寶誌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爲保護大桃外觀以及防治病蟲害,每年春季他們都會給大桃套袋。不過,這袋子啥時候拆卻是有講究的。“要是不需要紅果,賣的時候再拆就行,想要紅果就得提前半個月拆,因爲桃子要曬太陽才能變紅。”張寶誌一邊小心翼翼地拆着袋子一邊說。
在張寶誌眼裡,每株桃樹都像自己的孩子,得精心侍弄。“就說這桃林,外行看着沒啥差別,其實我家這地的高低起伏都跟別家不一樣。”原來,普通桃林兩邊有高壟、樹種在壟中間,張寶誌家的桃林卻是中間高、兩頭低。“中間種樹的地方比兩邊高出至少20釐米,兩邊矮的地方可以挖溝養地,下大雨時水還能順着窪地流走,不存水、不澇根,這樣桃子才能長得瓷實。”
張寶誌家的50畝桃園曾是別人棄耕的撂荒地,當時村裡好多人嫌這裡撂荒太久,不願意接手,張寶誌夫婦卻一眼看中了這片蚯蚓糞遍地、荒草叢生的荒地。“這些都是天然的肥料!”張寶誌的愛人陶桂芸也是種桃行家,“要是使化肥打除草劑,地裡肯定沒有微生物。所以當時一瞅滿地的蚯蚓糞,我們就認定了這片地,撂荒這些年也相當於是養地了。”
接手土地後,張寶誌夫婦也沒有急着栽桃樹,而是先開始養地。“我們用的全是有機肥。第一茬肥是中草藥渣混羊糞,我們從藥廠拉了幾十車中草藥渣回來,和着羊糞埋到了40釐米深的豐產溝裡。”這是張寶誌摸索出的獨家“養地秘方”——前兩年用中草藥渣改良土壤,之後每年施發酵大豆、香油渣,再補些羊糞……這些有機肥不僅能鬆土,還能讓桃樹根系扎得深。說着,他把桃樹枝子往地裡一紮,“你看,能插進去50多釐米,這就是地力足的表現。”
嚴格減負
狠心疏果四分之三把養分“喂”給精品
精心呵護的土地,給了張寶誌一家豐厚的回報——他們種下的桃樹第一年瘋長,第二年就開始掛果。爲了讓土地“持續發力”,張寶誌還堅持“草長制”——桃園裡從不打除草劑,等草長到膝蓋高的時候人工割掉,“草能幫土壤保水透氣,草根腐爛了又是天然肥料。”如今,這片養了近10年的地,土壤攥在手裡能成團,鬆開就散,像海綿一樣透氣。“這就是‘活土’,種出來的桃從果肉到果核都是香的。”這片土地,也成了張寶誌孕育平谷桃王的底氣之一。
種桃除了要養地,還得“給樹減負”。每年冬天剪枝時,張寶誌都會把病枝、弱枝全剪掉,只留壯枝。到了春天,花芽剛冒頭,更細緻的“篩選”就來了:要先疏掉70%的花芽,只留30%長勢最旺的,等小果子長到拇指,再進行第二輪疏果,把畸形的、過密的去掉一半,最後能留下的只有四分之一。如此“苛刻”的疏果,是爲了讓每個桃子都能“吃飽”。“養分就那麼多,果子多了哪個都長不好。”張寶誌說,留下來的果子間距至少要20釐米,保證每個都能曬到太陽、吸足養分。
疏果後還有“套袋”這道關。每年5月到6月,40多萬個果袋要一個個套在嬌嫩的桃子上。“套的時候不能碰傷果皮,還得紮緊口防蟲子。”陶桂芸說,這個階段光靠老兩口根本忙不過來,得僱人幫忙,“一個熟練的工人每天凌晨5點上工,每小時最多也就能套500個,一天下來渾身是汗。”到了8月底,需要着色的品種要“拆袋”曬太陽,同時還得防鳥啄、防暴曬,“每個環節都不能差,不然就白忙活了。”
正是這樣“少而精”的堅持,使張寶誌種出的桃不僅外形好看,單果重量也普遍能達到一斤左右,大的更是重達一斤七八兩,且果肉細膩無渣、桃味兒十足,“外面採購的人來嚐了,說我們家這桃‘不是特別甜,但吃着糯糯的,嚼着有奶香’,其實就是養分足了,風味兒才濃。”
科技賦能
每個桃都有“身份證”生長環境實時監測
平谷區素有“大桃之鄉”的美譽,目前已經培育出白桃、蟠桃、油桃、黃桃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供應期從每年6月一直到10月。爲激發產業活力,平谷每年都會舉辦“甜桃王擂臺賽”“丫髻山蟠桃會”“誠信桃農評選”等活動,帶動平谷大桃消費熱潮。憑藉過硬的技術和誠信經營,張寶誌曾多次在“平谷甜桃王擂臺賽”中獲獎,他也因此被譽爲“平谷桃王”。
桃子種得好才能賣得好,張寶誌是較早意識到“科技種桃”這個秘訣的桃農之一。剛開始種桃時,張寶誌夫婦對種植技術幾乎一無所知,靠着那股求知的韌勁兒,他們抓住了平谷區農業技術推廣的每一次機會。“那時候一忙完桃園裡的活兒,就趕緊去聽專家講課,遇到的各種問題也能立刻向專家請教。”漸漸地,張寶誌夫婦掌握了隔株間伐、施有機肥、全園套袋等實用技能,成爲科學種桃的行家裡手,家裡的桃園也從十幾畝擴大到50多畝。
如今,張寶誌家桃園裡的每個大桃都有“身份證”,掃描二維碼可查閱大桃從種植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智慧艙等先進設備還能對大桃種植土壤的養分含量、溼度、光照條件等進行實時監測,形成果樹、大桃的生長曲線圖。“但凡某項指標不合格,就會有預警提示。”張寶誌說。
也正是依託這些先進的設備,2019年張寶誌實現了對“國慶禮桃”種植的精細化管理。當年年初,平谷區承擔了“國慶禮桃”的保障任務,選定3個鄉鎮、13畝種植園爲平谷“國慶禮桃”供應基地,張寶誌等6戶種植技術和誠信度高的桃農承擔起“國桃”生產任務。爲確保大桃品質,平谷區果品辦通過全要素管控,在生產過程中實施6大類74項桃樹優新綜合管理技術。以此次“國慶禮桃”保障任務爲基礎,平谷區第一個國桃基地建成,不斷將科研成果應用在平谷的果園裡,將最前沿的技術運用到桃樹管理中。
打造精品
設計包裝融入文化元素新農人讓大桃“出圈”
“我爸種的大桃品質頂尖,但他不會做生意,好桃賣不出好價。”張寶誌的閨女張宇涵如今是峪口鎮頗有名氣的新農人。與父輩不同,張宇涵不管種桃只管賣桃。在她的手中,一款禮盒裝的精品平谷大桃售價幾百元,卻仍然供不應求。這個畢業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年輕女孩,正用新思維讓平谷大桃“走得更遠”。
畢業回國後,張宇涵沒按父母的期望進體制內上班,反而一頭扎進了桃園。當她第一次跟父親說“要做全中國最貴的桃”時,張寶誌直搖頭。倔強的張宇涵沒有退縮,而是頗有章法地開始嘗試改進平谷大桃的營銷策略:改進包裝、拓展渠道、創新場景。
父輩人都是用牛皮紙袋裝桃,張宇涵卻找北京服裝學院的專業團隊設計了帶有桃文化的包裝禮盒,比如《桃花源記》的典故以及甲骨文“桃”字等,都出現在禮盒上。“它們已經不單單是桃盒,而是無價的藝術品。”張宇涵指着一個漂亮的禮盒說。
隨後,張宇涵帶着精品大桃跑遍了全市的高端商超,成功讓平谷大桃在多家高端商超上架。“我們大桃的品質擺在那兒,包裝精美還有文化故事,顧客可以免費品嚐,不好吃不要錢,結果大家一嘗都成了回頭客。”現在,張宇涵選品的部分精品大桃每斤賣到一百多元,上千元的大桃禮盒也不愁銷路。
場景創新
農場咖啡可以“偷菜”網紅品牌名更加走心
經過50多年的發展,平谷大桃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初具規模到集中連片十幾萬畝的發展歷程,如今更是成長爲“面向未來”的智慧產業。當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深諳營銷之道的張宇涵爲了更好地推廣家鄉峪口鎮的大桃等農產品,還搞起了場景創新。
張宇涵在峪口鎮開了家“農場咖啡”,幾乎1:1真實還原了QQ農場“偷菜”的場景,客人喝咖啡時能看到峪口農場作物的微型沙盤,還能騎着“偷菜車”去周邊農場採摘。“咖啡只是個引子,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大家瞭解峪口鎮的農產品,帶動全鎮農產品轉化、銷售。”張宇涵說。
除了引入校地合作設計大桃文創,張宇涵還給自家的大桃起了不同的網紅名字,如“錦鯉”等。“我爸總說‘桃好就行’,但我覺得好桃還得有好故事,這樣才能讓人記住。”現如今,張宇涵儼然已經成爲新一代“桃王”,而張家兩代人的分工也十分明確:父母管種植,確保每個桃品質都達標;女兒管銷售,讓好桃遇上對的人。
從老桃農的“一把鋤頭”到新農人的“一套思路”,平谷桃王的誕生,藏着兩代人的共同“較真”——較真地力,較真果子,更較真讓一顆桃從地頭走到人心。小小的一顆桃裡,裝的不僅是平谷的山水,更是桃農對“好味道”的執著與創新。
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