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沿海養殖大利多!35億「海水供水系統」動土
屏東縣政府27日上午在佳冬鄉舉行「下埔頭、大莊及東海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系統」動土典禮,屏東縣長周春米(右三)、漁業署長王茂城(右二)、立法委員徐富癸(右四)等人出席。(羅琦文攝)
屏東縣從林邊到枋寮有許多魚塭,是全臺重要的養殖區。(羅琦文攝)
屏東縣的養殖生產區佈滿許多抽取海水的水管線,層層疊疊形成「水管牆」,是養殖生產區的特殊風貌。(羅琦文攝)
下埔頭、大莊及東海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系統完工後,可穩定供水及改善水質,供應面積約達377公頃。(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供水站周邊將保留原有水域與潮間帶生態,並設置管理中心與解說空間。(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爲強化屏東沿海地區海水養殖基礎設施,屏東縣政府今(27)日上午在佳冬鄉葫爐尾九天宮旁供水站基地,舉行「下埔頭、大莊及東海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系統」動土典禮,總預算約35億元,供應面積約達377公頃,縣府爭取疫後特別預算14.62億元,預計2027年3月可完成第一階段工程。縣長周春米表示,後續工程將擴建至大莊與東海區域,中央後續也將逐年補助共21億元經費,逐步完善供水系統。
動土典禮由周春米主持,現場邀集農業部、漁業署、立法委員徐富癸、地方民意代表、佳冬與枋寮鄉公所、漁會、養殖協會及在地養殖戶代表共同出席。許多漁民紛紛表示,過去爲了搶水源常得自設管線、日夜監控水質,如今政府主導興建專業的海水供水系統,對養殖業有很大的幫助,期盼工程早日完工。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鄭永裕簡報指出,「下埔頭、大莊及東海養殖生產區海水供水系統」將建置系統化海水供水設施,包含外海1200公尺長的取水管、取水深度14公尺、供水站、管理中心與輸配水管線,海水供水能力達每秒4.5立方公尺,預計供應面積達377公頃。
鄭永裕說,聯合3區海水供水系統完工後將顯著提升水質穩定性、降低病害、減少用藥與資源浪費,同時導入中央監控與水質預警機制,全面升級管理效率。
縣長周春米表示,屏東林邊、佳冬與枋寮地區過去因淡水養殖私設大量取水管線,不僅阻塞排水溝、造成淹水,導致地層嚴重下陷,更形成錯綜複雜、層層交疊的「水管牆」,造成環境混亂與安全隱憂,甚至有取水管直接貫穿海堤,危及海堤結構穩定,縣府大力推動淡水轉型爲海水養殖,並設立「佳冬塭豐海水供水站」,不僅提供穩定新鮮海水,還有效解決私設取水管線及阻塞排水等問題,成效廣受肯定。
周春米指出,聯合3區海水供水系統是屏東縣除了道路工程外,耗資最龐大的工程,完工後供水站周邊也將保留原有水域與潮間帶生態,並設置管理中心與解說空間,作爲環境教育與產業技術推廣基地,期盼成爲區域性生態地標,串聯生產與學習,還可以往觀光的目標邁進,打造全國海水養殖升級的示範典範。
立委徐富癸說,屏東的養殖創造優質農產品,全臺聞名,他也當場替漁民向漁業署長王茂城請命,希望針對塭豐與北勢寮2座海水供水站老舊設施補強,並規畫番仔侖供水系統,打造一個完整版圖,另外也要加強養殖專區供電韌性、產業道路橋樑改善等項目,升級養殖漁業基礎設施。
漁業署長王茂城表示,未來養殖產業要走向友善生產的過程,3區聯合海水供水系統完工後,不僅提供穩定優質的水源,更走向生產、生態、生活「3生一體」的多功能設施,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