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啓動百公頃人工林碳匯專案 打造森林碳權品牌

屏東具備亞熱帶氣候優勢及廣大潛力林地,是臺灣推動本土碳匯及生態覆育的關鍵據點。(羅琦文攝)

屏東縣政府推動農業碳匯計劃,在車城鄉規畫啓動規模達百公頃的人工林碳匯專案,在山林間種植新樹苗。(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定期進行林地維護管理作業。(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國產木材能降低進口木材碳足跡。(屏東縣政府提供/羅琦文屏東傳真)

林業是重要的綠色經濟。(羅琦文攝)

因應極端氣候變遷,國際碳交易市場蓬勃發展,屏東縣政府推動農業碳匯計劃,在車城鄉規畫啓動規模達百公頃的人工林碳匯專案,結合永續森林經營、碳權交易機制與企業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策略,盼推動本土碳匯,打造森林碳權品牌。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臺灣常見24種造林樹種中,以屏東常見的相思樹、光臘樹固碳能力爲佳,也是屏東造林固碳的優勢,但現階段要讓碳權市場真正發揮效益,仍面臨不少挑戰,包括碳匯測量技術的精準度、碳權認證流程繁瑣,以及國內市場的認知度不足等。

農業處指出,縣府計劃透過法規完善、科技輔助與教育推廣,提高農民參與度,並與全球碳匯市場接軌,讓屏東的綠色經濟走向國際舞臺。

農業處表示,屏東具備亞熱帶氣候優勢及廣大潛力林地,專案以良好的森林經營管理爲核心,不僅提升碳吸存能力、減少碳泄漏風險,並同步打造區域綠色廊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育,幫助企業取得森林碳權,達成碳中和及ESG目標,同時藉由導入林農參與青農教育,創造穩定就業與知識傳承,爲地方注入林業永續的新動能。

成立於1971年、負責在地專業林間作業執行與管理的永在林業,是臺灣最大的造林苗圃廠,瞄準造林計劃已屆滿20年的林班地,區域遍及獅子、牡丹、車城及恆春等鄉鎮,總計面積超過900公頃,其中許多都是被外來樹種銀合歡盤據的山頭,在林間作業上儘可能降低環境與生態衝擊,大量保留具有利用價值的特殊樹種,也讓山林重現生機,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監測,森林巡守員發現越來越多野生動物活躍的足跡。

永在林業副總經理林家鼎表示,2015年起迄今,取得國際FSC森林管理驗證,善盡友善環境及負責任的森林經營,累積充實實務經驗及林地經驗,除了提高林木蓄積量、增加國產材自給率外,搭配國際淨零趨勢,有機會提供林農在林業經營的另一條經濟收入。

林家鼎說,爲確保碳匯成果的長期穩定與透明性,同步導入第三方監測、碳泄漏控管、碳匯資料盤查等嚴謹程序,在產官學民的通力合作下,重現臺灣林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