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伏流水踏勘 孕育臺灣新綠能
當全球站在能源轉型的臨界點,5月5日這場踏勘,不僅是工程行動的開端,更是一場永續哲學的具體實踐。圖/明玉綠能提供
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丁澈士教授與宇研共創科技公司總經理林秋豐攜手策劃的伏流水綠能場勘重磅活動,5月5日於屏東二峰圳地下堰堤登場。此次踏勘團隊匯聚跨領域領袖,包括東元電機總工程師施兆興、東元集團特助趙煥光、大亞集團電通事業羣總經理莊博貴、明玉綠能(股)公司創辦人暨全球慢水流發電創始人曾明炘董事長。
行程自潮州人工湖監控中心出發,深入二峰圳與大泉伏流水工程現場。丁澈士教授指出:「與其說這是技術性的勘查,更像是一場思想與大地的辯證。慢水流,如老莊所言,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丁教授對伏流水的研究投注半生心力,長年鑽研地下水系與水資源治理,深知其潛藏的能量與社會意義。而今,他更企圖將伏流水轉化爲綠能資源,實現從隱而未顯的潛力,走向可見、可行、可永續的能源實踐,展現學者更高的格局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此次踏勘的場域之一:二峰圳地下堰堤,正是鳥居信平於1922年提出設計、1923年完工的經典伏流水工程。其每日供水量逾8萬噸,至今逾百年未曾斷流,成爲自然順應式水利工程的典範,也提供此次踏勘寶貴的歷史借鏡。
東元電機表示:「發電這件事,過去我們多半仰賴高落差與高流速,但慢水流提醒我們,真正穩定的力量,不一定來自劇烈的衝擊,而是來自持續的、寧靜的堅定。從工程角度看,這種發電方式在扭矩與轉速設計上的確極具挑戰,但正因如此,它蘊藏着技術革新的核心契機。」東元補充道:「從整體系統整合來看,若慢水流發電能實現量產與模組化,將帶動電力輸出模式從集中式邁向分散式。這是一種對能源未來的新迴應,也是一種尊重自然節奏、與天地共舞的工程哲學。」
明玉綠能創辦人曾明炘表示:「綠能的推動,不只是科技的實現,更是一種文明的抉擇與道德承諾。我們希望以臺灣爲根,向世界提出一項來自慢水哲學的能源解方,一種溫柔卻堅定的力量。引水爲友、借力而行。」曾明炘所研發的「慢水流阿基米德三葉片發電系統」,強調順應自然、不對抗自然,在低轉速與高扭矩之間,讓涓涓細流轉化爲寧靜而持久的永續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