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高度批判日本二戰軍國主義! 臺灣紀錄片成沖繩電影節大贏家
記者黃庠棻/臺北報導
第二屆Cinema at Sea -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於2025年3月1號的頒獎典禮於那霸文化館舉行,秘魯電影《我的朋友草泥馬》榮獲最佳影片殊榮,而廖克發執導的臺灣紀錄片《由島至島》則榮獲評審團獎與觀衆票選獎,成爲大贏家。
▲秘魯電影《我的朋友草泥馬》。(圖/沖繩環太電影節提供)本屆評審團由曾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殊榮的菲律賓名導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領軍,評審團成員包括鹿特丹影展選片人克莉絲汀娜.阿申布倫內洛娃(Kristina Aschenbrennerova)、日本作曲家半野喜弘、紐西蘭製片人馬力歐高阿(Mario Gaoa)與日本演員渡邊真起子。在評審團的熱烈討論之下,獲得評審一致喜愛的秘魯電影《我的朋友草泥馬》迅速脫穎而出,該片以一名原住民男孩視角看待大人們所面臨的開發抗爭,並以世界盃足球賽國家所象徵的國族主義對照位處邊陲的原民生活,童趣之中帶有諷刺與苦澀。本片是秘魯導演佛朗哥.賈西亞貝塞拉(Franco García Becerra)的首部長片作品。
▲臺灣紀錄片《由島至島》獲沖繩環太電影節評審團獎與觀衆票選獎兩項大獎。(圖/沖繩環太電影節提供)《由島至島》講述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東南亞造成的生靈塗炭,並同時揭露了臺灣兵當時扮演的共犯角色,評審團主席曼多薩大讚電影「極具野心」。出人意表的是,儘管這是一部帶有對日本在二戰期間所爲帶有高度批判性的作品,日本觀衆仍給予高度評價,在上百人蔘與投票的觀衆票選獎中,獲得觀衆票選獎殊榮。導演廖克發領獎時,透露自己目前正剛好對衝繩戰進行研究,並說在一次訪談過程中,一位經歷戰爭的老人對他說「我把故事說給你聽了,所以從此以後,你也是一個見證者。」而這段話也讓他有了動力,認爲自己有義務要繼續投入創作。
▲臺灣紀錄片《由島至島》獲沖繩環太電影節評審團獎與觀衆票選獎兩項大獎。(圖/沖繩環太電影節提供)
廖克發表示「《由島至島》能在沖繩做日本首映,對我們的意義非常大。首映後跟觀衆的對話跟交流,得到的迴響對我們而言也非常重要,除了對這部片的肯定之外,我們也更期待這是一個開始。」而在不分性別的最佳主演獎,由紐西蘭電影《我們的危險青春》獲獎,爲表彰片中一衆女孩的優秀表演與感染力,評審團破例打破框架,一次授予所有主演女孩。目前在國際間屢獲肯定、即將出演影集《異形:地球 Alien: Earth》的女主角伊拉娜詹姆斯(Erana James)代表領獎,她說片中女孩許多人過去都沒有演出經驗,並對於自己的演出能漂洋過海獲得肯定感到榮幸。
▲臺灣紀錄片《由島至島》獲沖繩環太電影節評審團獎與觀衆票選獎兩項大獎。(圖/沖繩環太電影節提供)臺灣與印尼等國聯合制作的《幻之彼岸》也因爲精彩的寓言表現和女主角謝尼娜辛納蒙(Shenina Cinnamon)的傑出表演獲得高度肯定,評審團主席曼多薩於是決定特別增設最佳表揚獎,鼓勵導演未來創作。而在電影節的首次新增的短片競賽單元中,首部得主是來自美國的《戴利城》,該作以印尼移民的男孩視角看待雙親爲了融入美國社會不得不做出的種種妥協,導演技巧成熟,對移民處境的觀察入理,獲得評審團一致肯定。導演尼克哈坦多(Nick Hartanto)在得獎致詞時稱自己爲了找到合適的演員足足花了四個月,因爲在美國幾乎沒有印尼演員。最後,他將這座獎項獻給自己的雙親。
▲紐西蘭電影《我們的危險青春》。(圖/沖繩環太電影節提供)
而在電影節的產業環節,共有18個電影創投企劃案,來自臺灣、越南、關島、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南韓、香港等多國作品共同角逐創投獎項。電影節特聘的導師、馬來西亞資深製片人鄭碧雪親自上臺宣讀結果,最終由日本紀錄片企劃《煙囪清掃人》獲得最優秀提案獎,導演太田信吾上臺致詞。他表示自己過去一度放棄這個作品的製作,對於能夠獲獎感到大爲驚喜。本屆是Cinema at Sea - 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第二度舉辦,時間達九天,共有49部電影參展,除了長片與短片競賽單元之外,還有多個觀摩單元,讓沖繩本地獨立製作也得以獲得平臺展現。電影節亦與海外學校建立參訪合作,邀請香港浸會大學師生到訪。到訪賓客人次上千人,爲目前沖繩唯一的電影節盛會。電影節的總監爲臺灣導演黃胤毓、策展人爲臺灣影評人翁煌德,選片人亦包括沖繩著名學者藤城孝輔,在沖繩家喻戶曉的演員尚玄則以大使身分在臺上致詞,穿上衝繩傳統服飾琉裝,感謝各方賓客的到訪,並與觀衆相約明年在沖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