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然而去,瓊瑤活成了最後一個“瓊瑤女主”
早在2024年12月4日之前,我們就已經與瓊瑤所創造的愛情世界,進行過漫長的告別——
2020年,小說《梅花英雄夢》出版,這是瓊瑤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不過,這部投入7年時間創作、篇幅約80萬字的書,沒有激起太多水花,這早已不再是屬於瓊瑤的時代;
2013年播出的《花非花霧非霧》,是“瓊瑤劇”的尾聲,此後,中國人習慣了以更新的視角、在更快捷的媒介下討論愛情,影響過幾代人的劇集,只能以表情包的形式,在手機屏幕中閃現。
更早之前,一些瓊瑤劇片段頻頻登上熱搜,年輕人翻出這些父母曾爲之着迷的愛情故事,或驚奇,或調侃,或批判。
86歲的人生是一條長河,倒映着一個作家、編劇的書寫和思考,更倒映着大時代裡流行文化的興起,大衆審美的變遷和愛情觀的演變。
直到生命的最後,瓊瑤以一種自決的方式離去,保持了與筆下人物類似的優雅、坦然、從容不迫,也啓發世人關於生和死的再思索。“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翩然而去的瓊瑤,把自己活成了最後一個“瓊瑤女主”。
我們在這裡輯錄下這些瞬間,共同回望她的背影。
(圖/IC photo)
“我們死了,鳳凰怎麼辦?”
1938年4月20日,瓊瑤在成都出生。瓊瑤本名陳喆,小名鳳凰;她的雙胞胎弟弟小名麒麟。
在自傳《我的故事》中,瓊瑤記錄了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死亡的經歷:1944年,日軍侵入湖南,陳致平、袁行恕夫婦帶着三個兒女——鳳凰、麒麟和小兒子巧三,走上逃亡之路。途中,麒麟和巧三走散,陳氏夫婦絕望之下,帶着鳳凰投河。
(圖/《我的故事》)
“我一步一步地向河水中走去,慢慢地挨向父母”,瓊瑤寫道。當河水淹到她的頸項時,她本能地放聲大哭,邊哭邊喊“媽媽呀!爸爸呀!”。瓊瑤的哭喊聲把袁行恕喚醒,她救起女兒,流着淚說:“不能死!我們死了,鳳凰怎麼辦?”
所幸的是,她的兩個弟弟後來被找回。幼年時經歷的生死聚散,給日後的瓊瑤帶來了悲觀主義的底色。
現實版《窗外》
瓊瑤9歲在《大公報》“現代兒童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16歲創作了小說《雲影》。但直到高中,她才遇見第一個支持她創作的人——她的國文老師,時年43歲的蔣仁。
(圖/《窗外》)
“世間的事就有那麼巧,我19歲時和我的國文老師相戀,母親19歲時也和她的國文老師相戀。兩代的遭遇,像歷史的重演。所不同的,只是我的老師不該已結過婚,更不該比我大25年!”瓊瑤在《我的故事》中寫道。
“那次戀愛幾乎毀了我,又重新創造了我。”1963年,瓊瑤將這段經歷寫成長篇小說處女作《窗外》。
“你一定就是瓊瑤!”
1963年,整整一年,瓊瑤說自己“發瘋一樣地寫作”——她一邊寫中篇小說集《六個夢》,一邊寫《煙雨濛濛》。因爲,她需要證明自己除了能寫出《窗外》這種自傳式作品,也有能力寫別的題材。
這一年冬天,還發生了一件事:她和平鑫濤第一次見面。《窗外》正是經由平鑫濤的發掘,在《皇冠》雜誌首發,並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圖/《窗外》)
瓊瑤當時住在高雄,當她乘坐火車抵達臺北時,平鑫濤親自來接她。瓊瑤記得自己那天穿了一身黑衣服,瘦瘦小小,“自覺平淡無奇”;時年36歲的平鑫濤,“個子不高,方面大耳,站在那兒,卻頗有種凌人的氣勢”。在成羣的旅客中,平鑫濤一眼就認出了瓊瑤,說道:“你一定就是瓊瑤!”
“那第一次會面,我們誰也沒料到,日後我們竟會相知日深。命中註定,要共度一生。”
“夢想家”和“實行家”
瓊瑤說自己是“夢想家”:“我編織小說,編織故事,自己也生活在小說和故事裡。我永遠帶着一份浪漫的情懷,去看我周圍的事與物。我美化一切我能美化的東西,更美化感情。”
平鑫濤則是個標準的“實行家”:他也有很多夢想,而且會一個個地將之實現。他善於把瓊瑤那些“雲呀霧呀夢呀幻呀”變成“真實”。比如,他建議瓊瑤賣出作品的電影改編權,理由是:“許多不看小說的人,他們看電影!”
(圖/《青青河邊草》)
瓊瑤賣出電影改編權的第一部作品是《六個夢》,“中央電影公司”選了其中的《追尋》和《啞妻》兩篇,改編成兩部電影。在電影院,看到自己筆下的人物活起來,瓊瑤從此迷上了把小說搬上銀幕。日後,她的幾乎每一部著作都被改編成電影:《窗外》《我是一片雲》《彩雲飛》《心有千千結》……
瓊瑤電影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風行一時,因爲故事發生的場景多集中於客廳、餐廳、咖啡廳,被稱爲“三廳電影”。
“剪不斷的鄉愁”
1988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後,瓊瑤立即提出申請,圓了歸鄉夢。當然,她只能借道香港飛往北京:“三小時,原來香港至北京,只需三小時。這咫尺天涯,卻經過了三十九年,才能飛渡!”
在此次探親之旅中,瓊瑤遇到了她日後的重要合作伙伴歐陽常林。當時,歐陽常林是湖南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在《剪不斷的鄉愁》一書中,瓊瑤記錄了被她稱爲“湖南騾子”的歐陽常林如何“死纏爛打”,混上她乘坐的輪船,只爲能拿到一次採訪機會。
後來,歐陽常林擔任湖南經濟電視臺臺長,憑藉和瓊瑤的淵源,與之先後合作了《雪珂》《啞妻》《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等多部電視劇。1997年,湖南衛視上星,作爲湖南衛視電視劇帶頭人的歐陽常林找到處於創作休眠期的瓊瑤,雙方再次合作,推出了一部“神劇”——《還珠格格》。
爾康與紫薇。(圖/《還珠格格》)
有報道說,拍攝期間,導演孫樹培一直堅持說服瓊瑤跳出以往言情戲的框框,瓊瑤其實對此心存疑慮。從劇中的角色來看,小燕子像瓊瑤放飛自我的突破及嘗試,紫薇則始終保有瓊瑤式的隱忍和剋制。
“男看金庸,女看瓊瑤, 不三不四看三毛”
瓊瑤作品的風靡,是港臺文化流行的縮影。
1982年,文學雜誌《海峽》刊登小說《我是一片雲》,4年後,有媒體調查統計顯示,廣州7成的學生讀過瓊瑤小說,主要閱讀渠道是盜版書。
(圖/《一簾幽夢》)
20世紀90年代初,兩岸合作拍攝的電視劇《六個夢》陸續播出,開啓了“瓊瑤劇”的熱潮。瓊瑤自己也長期保持對影視改編的熱情,不僅自己當編劇,還會“全程跟着劇組”,參與演員選擇等關鍵環節,影視化無疑又助推了“瓊瑤熱”。
(圖/《情深深雨濛濛》)
當然,在廣大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瓊瑤“解禁”的時間點要來的更晚一些,當時民間就有順口溜形容瓊瑤所代表的港臺通俗文學的流行:“男看金庸,女看瓊瑤,不三不四看三毛。”
“愛情是女人的事情”
2015年1月1日晚,編劇餘飛發微博稱,晚飯聚會上跟瓊瑤通了電話,問了一個困擾他半生的關鍵問題:“小時候愛情由您啓蒙,但過了大半輩子也沒弄明白愛情是什麼,您能告訴我嗎?”
(圖/《情深深雨濛濛》)
瓊瑤老師對此的回答是:愛情是女人的事情,你們男生經常一輩子都搞不清楚,就不要勉強了。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2017年3月,瓊瑤在社交平臺Facebook上發表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公開信,名爲《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提到“希望可以立法安樂死”,並叮囑兒子、媳婦,“不論我生了什麼重病,不動大手術,讓我死得快最重要!”“不把我送進加護病房”“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最後的急救措施,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全部不要!”
(圖/《一簾幽夢》)
她還提到自己的身後事,包括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不做七、不燒紙、不設靈堂、不要出殯,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她。
始於瓊瑤式愛情——
大衆戀愛敘事的轉變
曾幾何時,人們在瓊瑤劇、臺灣偶像劇和韓劇裡接受浪漫啓蒙,但隨着年輕人的愛情觀的轉變,最受歡迎的大衆戀愛敘事已經改變。
(圖/《還珠格格》)
根據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的梳理,在《還珠格格》《金枝欲孽》《步步驚心》《甄嬛傳》乃至《延禧攻略》組成的“清宮言情宇宙”裡,可以看到愛情神話是如何消失的:《還珠格格》中那種一見鍾情、至死方休的瓊瑤式愛情;在《步步驚心》中被消解了——現代女性穿越回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愛情啓蒙時代,坦然接受不可知的愛情命運;而到了《甄嬛傳》,女主角的愛情幻想破滅之後,才步步爲營,最終登上權力巔峰。
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2023年8月,瓊瑤在臺北小巨蛋體育館出席“當那一首歌響起:瓊瑤創作60週年演唱會”。據臺灣媒體報道,這是瓊瑤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當時正值其第一本長篇小說《窗外》出版60週年,85歲的瓊瑤集結古巨基、李翊君、高勝美、殷正洋、動力火車、潘越雲參與演出,帶來瓊瑤電影電視劇經典歌曲。瓊瑤對着書迷、影迷、劇迷們真切地說道:“這麼辛苦的60年,一切都是爲了你們!”
瓊瑤創作60週年演唱會。(圖/現場視頻截圖)
滄海桑田心如故
2024年9月26日到11月3日,“滄海桑田心如故——瓊瑤文學回顧展”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展出。作爲瓊瑤個人文學回顧展在全球華人地區的首展,此次展覽展出瓊瑤六十餘件珍貴文物,包括手稿原件、電影及電視劇本,以及多種語言的譯本,其中絕大部分是首次展出。
瓊瑤出席劇集《又見一簾幽夢》發佈會。(圖/視覺中國)
86歲的瓊瑤特爲此次展覽寫了一篇序言。扮演五阿哥、杜飛等角色的演員蘇有朋也在9月26日展覽開幕當天現場宣讀瓊瑤的一封信。瓊瑤團隊還爲展覽特別製作了視頻,在視頻中,瓊瑤與青年寫作者們分享自己的投稿往事,提出了自己最誠懇的建議:“一定一定要堅持下去。”
悼念亡夫:不如歸去
11月27日,瓊瑤發文悼念亡夫平鑫濤,摘錄了一首寫於1968年《庭院深深》小說中的小詩,題爲《不如歸去》:“多少的往事,已難追憶;多少的恩怨,已隨風而逝;兩個世界,幾許癡迷,幾載的離散,欲訴相思。這天上人間,可能再聚。聽那杜鵑,在林中輕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啊啊,不如歸去”。
瓊瑤曾公開談及丈夫病重,當場落淚。(圖/視覺中國)
次日,瓊瑤又在社交平臺發了一篇《憶亡夫》的長文,詳細記錄了在丈夫彌留之際的痛苦和煎熬,並提到“你的離去,因爲過程太漫長又太慘烈,還包括許多對我誣陷的事”。
她毫不避諱地說,最近正忙着“爲我的人生做一些收尾工作,快要八十七歲了,我要把一切安排好,我不能步上你的後塵!”
翩然離去
2024年12月4日,瓊瑤在家去世,享年86歲。她在社交媒體上留下了一則遺書,上面寫道:“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爲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雖然她選擇了這種方式離世,但她在最後還是鼓勵並祝福年輕人,“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希望你們經得起磨鍊,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
她還更新了一首詩,名爲《當雪花飄落》,開頭的幾句是:
當雪花開始紛紛飄落
我心裡輕輕地唱着歌
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生命裡的雪季沒錯過
瓊瑤留下的遺書。(圖/瓊瑤社交媒體賬號)
編輯 蘇煒
校對 河晏
運營 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