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蛇最愛找3類慢性病患 中鏢機率高2倍

慢性病患注意!罹患皮蛇風險高一般人2倍,疫苗可降9成機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臺灣民衆一生約有3成機率罹患帶狀皰疹,尤其罹患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皮蛇風險平均比一般人高出1.5到2倍。(王家瑜攝)

臺灣民衆一生約有3成機率罹患帶狀皰疹,尤其罹患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皮蛇風險平均比一般人高出1.5到2倍,如果曾經進行腎臟移植,更是高出9倍!醫師分享,診間裡不少患者都有皮蛇困擾,一名七旬患者心臟病況穩定,卻突然胸痛不適,各項檢查都無異常,直到皮膚出現水泡,才驚覺竟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又稱皮蛇,患者會出現皮膚髮紅、水泡,還可能承受如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導致神經劇痛、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恆指出,皮蛇會導致長時間疼痛,臨牀上並不容易治療,更嚴重的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的預後。

李貽恆分享,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患者心臟疾病穩定,某次覺得胸部不太舒服,乳房下方疼痛,以爲是心臟病發作而回診,但各樣檢查都沒有發現異狀,直到後來病人皮膚出現水泡、疼痛加劇,才發現是帶狀皰疹。儘管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但病人花了1年多才慢慢緩解疼痛,生活品質下降非常多,醫師也很擔心他的心臟疾病惡化。

慢性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一旦感染帶狀皰疹,將造成惡性循環。李貽恆指出,亞洲研究發現,心臟衰竭病人出院1個月內感染皮蛇風險增加4到5倍,腦中風病人出院後1年內感染皮蛇風險高達20倍,而心臟病患感染皮蛇後,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心臟衰竭風險增加1.5到2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指出,皮蛇發作最辛苦的是後續疼痛,糖尿病患者在疼痛時間比一般人更久,發生率也是一般人的1.5倍;糖友感染皮蛇後,往往因爲病況複雜而需要住院,住院率是一般人的3倍,平均住院天數也多出3天,這是相當大的衝擊。

歐弘毅指出,全臺有200多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感染皮蛇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尤其國內40歲以下糖友越來越多,面對負擔家計的壓力之下,更要注意感染皮蛇。調整生活型態是最重要的,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減少壓力,同時積極管理慢性病、定期回診,並且及早接種疫苗。

臺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表示,臨牀上經常看到病人有皮蛇困擾。國內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患者得到帶狀皰疹的風險,比一般人高1.4倍;若合併其他共病,則高出1.65倍;曾經進行腎移植的患者,因爲使用免疫抑制劑, 屬於免疫低下病人,得到帶狀皰疹的機會更比一般人高9.13倍。

許永和說明,慢性腎病患者遇到感染等外來因子時,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惡化,且帶狀皰疹的疼痛需使用止痛藥,可能和原本的腎病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另外,腎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藥物種類選擇和劑量都要注意,以免造成嚴重副作用。而帶狀皰疹疫苗和常見慢性病藥物的交互作用非常少,副作用也很低,施打疫苗後可降低9成的發病風險,並減少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