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膏效果在哪裡買的有差 想止咳得選含「這成分」
藥師提醒,想達到鎮咳祛痰效果,得選擇中藥材川貝等原料,且標示「衛署成制字」的藥品級枇杷膏。圖/藥師公會全聯會提供
臺灣的超商相當方便,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會購買各類開架式藥品來緩解身體不適,如喉嚨不舒服會想到枇杷膏,但卻發現在藥局和超商買的,名稱一樣效果卻落差極大,藥師提醒,想達到鎮咳祛痰效果,得選擇中藥材川貝等原料,且標示「衛署成制字」的藥品級枇杷膏,而非標示「營養標示」、主成分爲含枇杷葉、金銀花、橄欖葉等的食品。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近期有許多民衆反應,在藥局跟超商購買的枇杷膏,明明外觀一樣,效果卻不同,關鍵在於成分差異,標示「衛署成制字」的藥品級枇杷膏,含川貝等具鎮咳、祛痰效果的中藥材,可緩解咳嗽;標示「營養標示」的枇杷膏屬於「食品」,主要成分爲枇杷葉、金銀花、橄欖葉等,僅作爲潤喉或日常保健使用,無法治療咳嗽。
另一項常見的產品龍角散也有類似狀況,黃金舜說,「衛署藥輸字」的龍角散清喉顆粒則屬於「藥品」,主要成分爲西藥諾斯卡賓、桔梗末等,能幫助鎮咳、祛痰,若想止咳化痰,應在藥師指示下使用藥品級的龍角散;「營養標示」的龍角散草本喉糖,屬於「食品」,主要用於滋潤喉嚨。
黃金舜表示,具有治療疾病、緩解症狀效果的產品,例如止痛藥、感冒藥、止咳化痰藥及腸胃藥等,都屬於「藥品」,包裝上應標示「衛部藥制字第XXXXXX號」或「衛部藥輸字第XXXXXX號」,藥品必須經衛生福利部審覈,取得單一專用字號,確保安全性與療效,民衆購買時應認明標示,並向藥師諮詢,確保用藥正確及安全。
以營養補充或日常保健爲目的的產品,如維生素C發泡錠、魚油軟膠囊、膠原蛋白粉、葡萄糖胺關節保健食品、葉黃素眼睛保健膠囊、益生菌粉末等,則屬於「食品」,包裝上會標示「營養標示」,但不得宣稱具醫療療效,如維生素C可補充營養,但不能標榜可預防感冒;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但不能宣稱可治療腹瀉或便秘,若要宣稱療效,則要申請爲藥品,少部份的維生素B、C、益生菌等產品有申請爲藥品。
黃金舜提醒,民衆在購買藥品時,應瞭解成藥、指示藥與處方藥的區別,以確保安全使用:「成藥」如綠油精、萬金油、川貝枇杷膏等,可自行購買與使用,但仍須按照標示說明正確服用。「指示藥」則須由藥師或醫師指導使用,如止痛藥、抗組織胺類止鼻水藥、特定劑量的布洛芬止痛藥、感冒糖漿、鼻噴劑、制酸劑、止瀉藥等,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副作用。
他說,「處方藥」如口服抗生素、降血壓藥、糖尿病藥、部分強效止痛藥等,則須經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並由藥師調劑及衛教,不能隨意購買。
龍角散也有食品級和藥品級之分,得選擇含西藥諾斯卡賓、桔梗末等成分的品項。圖/藥師公會全聯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