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業搶市 數位化添柴火

我國2024年批發業銷售額爲13.52兆元,成長7.96%,主要是全球商品貿易回溫,帶動出口外銷成長,加上民間消費熱絡、就業市場穩定及薪資成長,均有助內需持續擴張,推升批發業的銷售表現。

可是觀察目前批發業的發展似有瓶頸。根據即將發佈的《2025商業服務業年鑑》資料顯示,近年家數雖持續成長,但增幅明顯縮小,2024年爲329,939家,微幅成長0.31%;2024年受僱人數爲1,051,277人,微幅成長0.20%,並從2017年開始,每年大多維持在105萬人左右,可能僅聘僱必要數量的全時員工,來維持平常營運,再輔以部分工時員工,因應短期需求。這也顯示是目前所能吸納的可能最大人數,除非擴大市場規模,才能進一步聘請更多全時員工。

據經濟部統計處2024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批發業最主要經營困境仍舊體現在「競爭激烈,利潤縮小」、「進貨、人事成本增加」、「新市場開拓不易」,說明業者面對有增無減的經營壓力,全都反映在利潤縮小和成本增加。同份報告也指出業者面對困境時,以「拓展國內外客戶」、「加速開發或引進新產品」、「優化服務品質與速度」、「加強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率」做爲最主要的應對方向。

換句話說,業者想要透過數位轉型,來開拓全新市場或創新服務,擺脫經營困境。這一點也反映在全球供應鏈快速重構、消費模式轉型與科技顛覆的影響下,批發業的角色與功能正快速演變,從以往的中介配送角色,轉向具有資訊整合、物流優化與數據驅動決策能力的新型供應鏈協作平臺,尤其是數位科技提供批發業優化營運效率的多重契機。

在數位化發展下,數位化不再是選擇,而是生存必要條件。隨着AI、大數據、物聯網與雲端技術的成熟,批發業逐步告別以人工作業與紙本流程爲主的營運模式,朝向數據驅動與自動化管理邁進。未來的智慧批發模式將是以數據爲核心資產,結合智慧物流與顧客關係管理,打造出高度敏捷、彈性與精準的供應鏈服務體系,重塑批發業優勢。

此外,在全球供應鏈高度複雜與市場需求快速變動的趨勢下,批發業已從單純的商品中介者,轉型爲整合型解決方案提供者,意味着批發業不再僅是銷售商品,而是透過數位轉型來提供包括商品企劃、庫存管理、物流協調、客制採購、品質控管等多元化的加值服務。

舉例來說,針對連鎖超市、餐飲業等不同產業客戶,批發業可依其作業流程設計最適化的商品組合與配送頻率,甚至透過數據分析協助預測銷售趨勢與規劃補貨策略。這種從「商品導向」邁向「解決問題導向」的角色轉型,不僅讓批發業提升與客戶的黏着度與信任,也強化批發業在供應鏈中的核心價值與議價地位,成爲未來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像是美國西斯科(Sysco)導入AI與大數據分析技術,以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與運作效率。透過歷史訂單、地理資訊與天氣數據等進行整合分析,開發智慧化需求預測模型,精準推估客戶商品需求,進一步優化庫存管理,減少損耗與缺貨風險。

簡言之,未來競爭將圍繞在數據掌握力、物流效率、客戶服務與永續治理展開,端看誰能率先完成數位轉型與價值重塑,誰就能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有利位置。未來能成功轉型的批發企業,將不只是商品的中介者,而是掌握供應鏈節奏與市場洞察的整合服務平臺。然而,批發業的數位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兼顧技術導入與組織變革,循序漸進推動轉型,才能真正發揮效益,並且建立長遠競爭力。(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