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股災,10年內不敢買股!市場會暴露真實的自己,執著者會創造自己所有的痛苦
圖/pixabay
作者: 彼得.卡斯特
交易中的執着和強烈情緒
要說明「執着」對於交易「虧損」的影響,可以看看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或最近二○二○年新冠肺炎崩盤等重大事件的情況。我曾有學生執著於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負面經歷,導致接下來的十年都不再靠近市場。他們過度執著於失敗,無法放下這種經驗,阻礙了他們體驗獲利的機會。
在這個例子中,對過去損失的執着,無論是全球金融危機還是其他交易經歷,都會成爲交易者心中的障礙。這個障礙阻止他們冷靜和理性地思考當下的市場情況,而且困在過去的市場情境中無法自拔。
我也分享一個關於估波指標(編注: Coppock Curve。透過計算月度價格變化速率的加權平均值來測量市場的動量,屬於長線指標。)的發明者艾德溫.卡波克(Edwin Coppock)的有趣經歷。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 of America)曾要求艾德溫爲長期投資人尋找進場的機會。
他認爲市場低迷就像喪親之痛,需要一段時間的哀悼。因此他問教會的主教,人們通常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走出悲傷?主教的回答是十一到十四個月。然後,他將這段時期納入他的計算中。
有趣的是,當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市場出現下跌趨勢時,跌勢在十四個月後(二○○九年二月下旬)觸底,然後在二○○九年三月開始出現上升趨勢。而我自己身爲禪宗師父與遭受創傷損失的修行者個人經歷,與聖公會主教的經歷相似。
這種關於悲傷、情感和人際關係的討論非常重要,因爲交易者經常忘記,或是沒有意識到,交易其實也是進入一段關係之中。有些人可能認爲他們正在與市場建立關係,但他們實際上是在與自己建立關係。
市場會暴露出真實的自己,滿是執着的人會創造自己所有的痛苦。禪宗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能啓發我們的一種修行。人們最終會意識到,造成不愉快的不是他人的行爲,而是自己對某種情況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個好理由,應該聆聽佛陀明智的建議並去認識真實的自己。執着的障礙會封閉我們的思想,並導致交易虧損。
執着有許多種形式,而且可能與無形的事物有關。
無形的執着是指某人依附於沒有實體形式的事物,例如想法或意見,例如對智力的無形執着。一個人可能在某個職業或領域受過良好教育或非常有經驗。如果這一點遭到質疑、挑戰或被證明是錯的,他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有防禦心或迴避。他們沒有能力承認自己錯了,或是根本說不出「我不知道」。「不知道」的哲學是禪宗的基礎,也是交易中的重要哲理—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
有些人執著於他們的智力、思想、意識形態或觀點。因爲這些執着,他們會很難考慮其他想法或可能性。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說:「我們不可能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著名禪師鈴木俊龍也有一句優美的名言:「初學者的心中有很多可能性,在專家的心中則很少。」
關於對交易的看法—如果我們的思維執著於固有的想法,就無法保持心理上的彈性,更無法提出另一個卓越的策略!
以交易來說,無形執着可能是我們正在考慮交易的股票—一檔有信心能賺錢的股票。經過大量的技術面和基本面研究,我們認爲這檔股票穩賺不賠,但交易卻與預期相反,甚至到了預定停損的價格。我們選擇不採取行動是因爲執著於一開始的決定,對股票無形的心理成見,於是讓我們感受到很多精神上的痛苦。說到底就是不接受當下的現實:股價現在正處於之前預定的出場點。
這就是執著於自己想要的事物的樣子,而不是承認它們真正的樣子。我們的行爲取決於自己所相信和想要的,只想要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且還能賺錢,卻無法接受自己判斷錯誤而且正在虧損的現實。
本文摘自如何樂金文化的《交易禪》